江西自然灾害影响及减灾救灾能力研究.doc

江西自然灾害影响及减灾救灾能力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自然灾害影响及减灾救灾能力研究.doc

江西自然灾害影响及减灾救灾能力研究 朱和平 李新华 邱 伟 摘要:江西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特点,对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农业生产、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影响。江西减灾救灾工作在综合协调机制、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较为薄弱,应着力加快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灾情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工程性减灾救灾系统、生态减灾救灾系统以及社会减灾救灾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全省减灾救灾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 减灾 救灾 工作体系 江西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和损失, 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推进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日趋频繁、灾情日益严重、救灾难度日趋增大,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深入分析自然灾害造成影响,审视当前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西的孕灾环境 自然灾害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反映。它的形成及其成灾强度, 既决定于自然环境变异的频度和强度, 也受制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还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自然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中形成的, 重大灾害常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江西省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状况构成了江西的孕灾和成灾环境。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秋短,冬夏长,冬严寒,夏酷热的气候特点。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边缘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坦荡,四周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要河流。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3700多条。截至2009年底,全省建成各项水利工程40万多座(处),其中水库9809座,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引水工程9.6万多处,万亩以上灌区310座,堤防4000余条,总长9791公里。由于地处我国暴雨中心带,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都有灾。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诱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突发性自然灾害。洪涝、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分布情况见图。 二、江西自然灾害特点及影响 一是种类多。全省多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据统计,一般年份,江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为80120亿元左右。 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组织体系结构图 (二)着力推进灾情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设。灾情监测预警和评估是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强横向衔接,整合各部门的灾情监测信息,逐步构建我省灾情综合监测预警网络。我省已建成民政、防汛、气象、水文、国土、地震、农业等7大类自然灾害的单项监测网络。由于各监测系统的发展不平衡,且尚未形成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制约了灾害监测和减灾救灾组织、调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要在继续完善单类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向综合监测网方向发展,建立统一的灾害数据库,实现多种灾害信息的共享,以及救灾减灾的统一组织调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纵向对接,与国家减灾中心、国家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对接,设置减灾小卫星地面接收系统、遥感灾害监测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构建至上而下的灾情信息监测网络。为推进上述工作开展,必须加快建设省减灾救灾指挥中心,破解制约我省减灾救灾能力发展瓶颈。省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应设置减灾小卫星地面接收室、遥感灾害监测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指挥室等,充分利用现代预测技术和雷达、卫星等资料,采用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加强灾害监测与评估、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水平。此外,要在当前自然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指标度量方法、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的构建和灾害等级评定的研究。深入开展对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的综合分析,完善灾害综合评价定量指标体系,优化暴雨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同时开展其它灾种的分类评估模型的研究工作,为建立我省灾害分类评估模型体系奠定基础。 (三)着力推进工程性减灾救灾系统建设。工程型减灾救灾系统包括防汛抗旱救灾的基础水利工程、救灾物资储备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及减灾救灾避难场所等。一是着力推进防汛抗旱救灾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是做好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办法,赣北地处长江、鄱阳湖、五河下游低洼地区,水利建设以防洪除涝工程为主。赣中地处丘陵地区,有大量的中低产田和宜农荒地,旱灾频繁,水利建设以灌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为主。赣南地处低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