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来我院座谈.doc
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来我院座谈
5月26日,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田正平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以“教育科研漫谈”为话题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此次活动也是我院“青年教师成长营”开营以来第二次学术活动。
田正平教授以自己三十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在座师生分享了教育科研的切身体会。
第一,教育研究工作苦乐并存。教育史研究有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的特点,需要研究者有坚定的信念与长期的坚持。田正平教授从1978年入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史学者陈学恂先生研究教育史开始至今已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以来一直在这相对“贫瘠的土壤上”辛勤地耕耘。第一个十年,针对当时史料缺乏的现状,泡图书馆、扒档案馆,与教育史界同仁一起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史料,为教育史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十年,面对国家转型,教育史教材、著作也需要一套新的解释框架与话语体系,于是田正平教授便开始探索教育史研究新范式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命题。这一命题后来逐渐被学界认可、接受和运用。第三个十年,以“教育近代化”为理论范式,田教授与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及教育史界同仁一起推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为止,田教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30多篇,代表性著作六七种,每一项研究成果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在教育史界都堪称经典。现在田正平教授仍每年坚持写一篇论文,学术研究已经慢慢成为了 一种“常态”。田正平教授回忆自己以往的研究经历,觉得虽然过程“艰苦”,但是每完成一项研究都非常快乐。因此,他鼓励年轻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尤其像教育史这样的学科,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长期坚持就会有收获。
第二,学术研究需要创新。田正平教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投身于教育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上的新启蒙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激发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在当时史学界,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领域,一批学者掀起重评洋务运动的学术浪潮,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上发表了系列文章,肯定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一时震撼了学术界。受此启发,田正平教授开始全面反思教育史的研究范式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历史研究一直都是用“革命史范式”进行研究的,教育史也不例外。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原有的那套革命史分析框架与话语体系,对许多问题难以解释,甚至是曲解历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正平教授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概念,并以此来重新思考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演进问题。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然而也正是这一创新,开启了田正平教授新的学术生涯。学界对“教育近代化”研究在教育史研究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正是对这一创新的最好肯定。因此,田正平教授指出,创新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前提,他提醒年轻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注意从不同角度创新。
第三,学术研究要关注现实。田正平教授列举了陈寅恪、冯友兰、钱穆等“大家”的例子,指出每一个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既有独立的精神,但同时又是非常关心国家、民族的大事的。他们的研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因此,他号召年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大师为范,关注现实。田正平教授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一直关注现实的。教育史虽然是研究过去的,与现实有些距离,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关照现实”的方式,那就是看准国家发展,从历史角度为现实服务。不需要牵强附会地去解释历史,而是把与现实相关的客观事实呈现出来供大家去思考、借鉴或寻找启示。田正平教授写作或主编的《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及21世纪开始着手研究的中国教育问题史系列等,都有强烈的现实性。
田正平教授用现身说法,为年轻教师的学术研究进行了理想导航。座谈会上童富勇院长还介绍了我院教育科研的现状与研究特色。相信每位年轻教师在座谈会上都得到了不同的启示和帮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