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景观.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农业景观.ppt

第三章 农业景观 主要的内容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特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稻米)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由梯田稻作形成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已存在千年以上,具有古老性的特征。据麻栗寨哈尼族“贝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言,该村的梯田已有1300年之久。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其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历经千年而不毁,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第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云南南部农业景观的代表,具有独特性。在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由层层梯田组成的座座田山相连,规模巨大,成为该区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梯田、云海、蘑菇房聚落景观浑然一体,是名扬海内外的观光胜地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系列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系列 首先,由于森林对地表径流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因而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 其次,林-寨-田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错落分布,使哈尼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 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 第三,天然降水经森林截留和储存后,以溪流或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寨,成为村寨清洁的生活用水。村寨在梯田之上,还有利于村寨的安全。 第四,水稻及其它绿色植物将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2%固定为化学能,然后被各种动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肉、毛、皮、蛋等,最后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哈尼人消费。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 申请遗产 开发生态旅游; 开展林-寨-田结构及比例的研究, 确定一定面积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及其位置,并依此规划梯田文化景观的用地构成和比例; 加强梯田渠系的建设,确保多雨季节水源的调配和分流,并根据梯田稳定性程度(坡度),对高坡度梯田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予以保护; 建立一支研究哈尼文化的科研队伍,挖掘哈尼文化的价值,探求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发扬哈尼文化的优秀部分 茶文化景观 China Tea Museum is built in Hangzhou, where is famous for Longjing Tea. But we should say a Real Natural Tea Museum is in Yunnan because the old tea trees there tells the tea history by themselves. Shrubs(new planted tea shrub) Hani Minority Bulang Minority Yiwu Town—Starting Station of Tea Horse Trade Route Yiwu Tea Museum Handcraft Tea Room Modernized Tea Garden Government-driven tea cultural and technical garden Tea collections and other decorations 茶旅游 Tea Lovers Tourism Experience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历史回顾 珠江三角洲早在汉代已有种桑、饲蚕、丝织的活动。公元7世纪初,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当时珠江三角洲已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之地。但当时种的桑是在广州附近的高地,与鱼塘没有联系,尚未形成桑基鱼塘。 12世纪初,北宋徽宗期间,在南海和顺德两县相邻的西江沿岸,修筑了著名的“桑园围”,说明当时南海、顺德一带已是重要种桑养蚕地区了。15世纪初(1406年)明永乐四年,顺德的龙江、龙山两地已出现土丝买卖市场,蚕丝生产已成为商品。但尚未发现与养鱼联系。 历史回顾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最早记载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已有养殖鲩鱼的历史。西江下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