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导读】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典化.docVIP

【古籍导读】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典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籍导读】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典化 在儒学史上,汉代以前孟荀并称,唐宋以后黜荀申孟,荀子逐渐隐没于历史深处。因此恢复荀子本来的学术地位,把握荀子与时俱进的思想特征,是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精华,为当前文化发展提供富有生机与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证。本文以荀子与儒家《春秋》经典化为切入点,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见微知著,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开新做一个新的尝试。 ? 《春秋》经典地位的确认 ? 荀子是孔门后学中第一个把《春秋》与《易》纳入儒家经典体系的思想家。《荀子·大略》言:“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通过这条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荀子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把《春秋》与《易》同时当作经典引用。据现有的材料来看,《诗》、《书》、《礼》、《乐》作为儒家经典,在荀子之时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把《易》与《春秋》同前四经并称,形成六经观念,当属荀子首倡。正是从荀子开始把《春秋》与《易》纳入儒家经典体系,完成了儒家六艺向六经的转变。因此,作为六经之一的《春秋》的经典地位,也就自然得到了确立。 ? 荀子纳《易》与《春秋》入儒家经典体系中,确立了六经观念的同时,还对各经在六经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与分工。这样就使六经形成了一个互为条件的有机体系,《春秋》也在这一有机体系中得到了明确的经典定位。《荀子·劝学》有言:“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在这里以《礼》的精神与要求为最终归宿,从学习的角度论述了六经所各自担负的独特教育功能,以及通过接受六经的系统教育,学习者就会在“天地之间”达到“道德之极”。由此观之,六经中的每一经作为整个六经体系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一经的经典地位都得到了凸显。在《荀子·儒效》中,荀子对六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分工进行了再次的确认与论证:“《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 这样,荀子一方面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认了《春秋》同其他四经一样的经典地位,也确立了儒家六经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把《春秋》纳入了儒家经典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称之为“《春秋》之微”,强化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身份。 ? 《春秋》门派家法观念的超越 ? 正如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言:“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荀子结合时代需求,对“《春秋》之文”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提炼出适合时代要求的观点,从而使《春秋》完成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荀子结合时代要求对传统命题进行了哲学化概括;另一方面体现在用时代主题观念超越了传统的门派家法观念。 ? 《荀子·大略》云:“《春秋》善胥命”就是荀子结合时代主题,对各家《春秋》思想加以哲学化概括的成果。这一命题是对《春秋·桓公三年》所载“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这个历史事件哲学化概括的结果,其含义是对齐、卫二国在外交活动中遵守诚信原则的肯定。荀子之所以要将这一历史记录加以理论概括,使之成为教导大家讲诚信的一个哲理性观点,是因为荀子所生活的战国末年,肇始于春秋初年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状态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社会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而在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下,诚信观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荀子结合时代主题需要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理论提升。 ? 荀子提炼“《春秋》善胥命”这一哲学命题的重要意义,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目标下,实现了对传统的《春秋》门派家法观念的超越。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荀子对“《春秋》善胥命”这一命题的具体提炼过程中加以把握。对照《春秋·桓公三年》的原文:“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我们可以发现荀子是以间接引用的方式,对原有的史料进行了理论概括。如果我们再结合《公羊传》、《穀梁传》的解释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荀子的理论提炼实际上也是对《公羊传》、《穀梁传》的解释观点加以消化与吸收的结果。《公羊传》对这条史料的解释是:“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公羊传》的解释大体上是对齐、卫双方讲诚信的肯定。《穀梁传》也持类似的观点:“胥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信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由此可见,荀子说“《春秋》善胥命”,正是对《公羊传》、《穀梁传》从《春秋》中共同阐发出的古人“言而有信”的微言大义进行了吸收,并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 因此,对于《春秋·桓公三年》所载“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这一条史料,《春秋》是从历史记录的角度,作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