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doc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曾国屏 李红林
[摘 要]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关键词] 生活科学 公民科学素质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Abstract:Based on re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living science”and analy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t:tightly connected with basic living demand;puts instrumental and practical result in the priority;gives importance to sensibility and perception;integrated with social knowledge;has inherent connection with cultural tradition deposition. If we can say that science is the refinement ofacademic science”(R. K. Merton, UCDOS)together with“post-academic science”(J.Ziman,PLACE )as well as“living science”(BISSC)to conduct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science roundly.
Keywords:living science;public literacy; academic science;post-academic science
2006年,中国政府公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该行动计划的实施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1]。“政府推动”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个特点。更一般地说,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这是由中国作为一个科学、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后发追赶型国家的特征所决定的。
科学发展的滞后、历史发展的曲折以及政府主导的特征,使得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主要表现为科普工作——科学大众化——紧紧围绕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保证基本生活以及反对封建愚昧落后几个方面展开[2]。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普工作出现了新的转变,比如从单向的“科学走入大众”到开始注意“科学与大众的交流”,从直接的“改进生产、改善生活”到开始转移到“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颁布,便反映了在国内和国际新形势下形成的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来考察现阶段中国(以下均指除港澳台外的中国大陆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特征。
一、现实考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讨论和定量调查,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1983年,美国学者米勒明确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的三个维度[4],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测量体系(即“米勒体系”),在西方各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逐渐形成体系。
我国直至1990年才开始引入和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形成对科学素养的理解[5]。1990年,采用米勒体系,并借鉴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我国对成年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研究,1992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抽样调查[6],此后共进行了6次全国性的调查。
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98%[7]18,比1996年的0.2%和2001年的1.4%有较大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现代办领导班子2014年度工作目标承诺.doc
- 现代型初中优秀教师研修班.doc
- 现代型高中优秀教师研修班.doc
- 现代媒体艺术.doc
- 现代家庭简约装修风格有以下含义: .doc
- 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勤工助学岗位 学生应聘表.doc
- 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doc
- 现代教育技术使英语教学更精彩.doc
-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关情况统计表.doc
- 现代教育技术绽放的光彩.doc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__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案新人教版.docx
- 2024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课时3公正司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4.doc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单元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
- 2025版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章物质的量第6讲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的应用学生用书.docx
-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3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 2024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通史版.docx
- 2025年河南省邓州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小学教师类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审定版.docx
- 辽宁省新民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小学教师类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重点难点精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最近下载
- 六年级数学《圆的对称性》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方案学生成果及点评.pdf VIP
- 高低压变配电工程施工招标文件.pdf VIP
- 变电站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docx
- 《分级护理制度》课件.ppt VIP
-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真题精选附答案 .pdf VIP
- J B∕T 13202.4-2017 -柴油机 颗粒捕集系统 第4部分:颗粒捕集器技术条件.pdf
- 2.蜗牛的坚持 课件(共19张PPT内嵌视频)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上册02.ppt.pptx VIP
- 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排名 .pdf VIP
- DB37_T 5174-2021 山东省沿海地区建筑工程风压标准.docx
- 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评价与反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