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金溪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doc
江西金溪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
金溪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 傅南轩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金溪建县后,从北宋淳化五年(994)至清末(1911)的九百一十七年中,先后创办了书院88所,其中宋朝4所,元朝1所,明朝2 3所,清朝6 9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模式,弥补了县学只限于生员就读,而且员额有限的不足,对全县古代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办学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私办家资、乡办公助、官办民捐相结合的群众性办学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全县的书院存在近千年的办学历史,发挥了多样的文化教育功能。
一、金溪书院的人文净化功能
中国传统主张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宋初,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但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睱顾及兴建学校,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南宋,外族的侵入,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落,士子失学,人为的破坏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节律。宁为太平犬,不为战乱人。所以,一些有志之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讲学。宋嘉佑年间(1056—1061),南丰人黄振基(直秘阁学士)年青时和弟弟黄庆基(御史)在金溪畅游灵谷峰时,见其山清水秀,地势开阔,便在此处定居,取名“黄坊”。并创办了榉林书舍,取立志侪身举林之意,于是邀请周乡有志向的学子,自为师友,攻读经史和诸子百家。王安石兄弟闻之来此与就读,与黄振基兄弟同学,后来都中了进士,在朝中做官。榉林书舍一时名声大振,远近求学者,趋之若鹜。明朝洪武三年(1370),金溪人汪伯高以平江县令退休,在家乡芦河林泉汪家村创办林泉书院,亲自主教,广招本乡学童和汪氏后裔就读。洪武七年(1374),明朝宏文馆学士、汪伯高好友、金溪人危素参观访问该校后,写下了著名的《林泉书院记》:“……余观林泉之胜,左顾一山,状如飞凤,问其名,则曰:‘广崇’;右顾一山,状如伏虎,问其名,则曰:‘城墩’。顷且,泠龙溪而下,一石矫立,笑傲风霜。须臾,石湖澄月,光莹可人。时夜将半,遂宿于仙洞。诘旦,渡河而东,但见满洲烟雨廓山,与晓月相映;远眺鸣山望舟,又俨若旗鼓之状。”环境之优美跃然纸上。在这种环境中研读,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与宇宙互动相连,在青山绿水间感悟天地之灵秀,于白云蓝天中通融宇宙之奥妙。书院的存在具有确定环境的固定特征,只有选择好的地理位置才能使书院的文化与思想得到协调性的展示。所以宋绍兴间(1131—1162),陆九韶在陆氏义居——青田里之前半田处创办书屋,其山形如梭山,世人尊称九韶为梭山先生,其书屋号梭山老圃,又叫荐堂书院,九韶每天教授陆氏后裔和同村生童,并与其弟九龄、九渊互为师友,共研理学。把书院建在山水之间,隐含着思想家们在风骨里流露出一种清逸化的追求,包含着学术文化和研究所必需的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文化与自然互相成长,从而在人们心中无形中搭建了某种信仰,并使书院在超逸中追求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二、金溪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
唐宋以来,官学的主要特征就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政府的统治;从坏处来说,则容易沦为士人争名逐利的场所,令教育趋于堕落腐化。书院教育,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从个人方面说,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从社会方面说,则是进身朝政以实现推已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轨,人民能安居乐业,所以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南宋乾道八年(1172),新科进士陆九渊回到家乡金溪青田候职其间,在陆家老屋创办槐堂书屋。陆九渊开席讲学的消息不胫而走,八方风动,来槐堂拜师问学从游者络绎不绝。仅一年时间,槐堂弟子遍布浙赣闽粤四省。据现存《槐堂诸儒学案》记载,前后共六十五人,都是当时的名士。青田槐堂热气腾腾,乡贤咸集,群贤毕至,成了江右云林山区的儒家文化中心。有些不明真相的学子还在不断地进山来,抱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