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不定人自定.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波不定人自定.doc

风波不定人自定诗词看苏轼亦儒亦佛的人生观 中国文化在儒家“外王”学说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即便如此,对精神世界的不倦追求,对“天人合一”、“混沌”等形而上境界的终极体验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向度。后人以此总结:中国人以儒家治国,道家修身,佛家养心。而在本质上,儒释道三家的终极归宿都在心性层面(道家曰之为神)。 冯友兰先生以境界表明国人的精神追求,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人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1作为文化动物,人的觉解是对物质与功利贪求的觉醒,这种觉醒离不开对意义的阐释与追寻。 阅读古人其实就是阅读我们自己。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说法,每个人身上都有两条线:一条经线,一条纬线。经线是与祖先相接,纬线是与世界相接。受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现代人在某种程度上,只留下了纬线,成为单向度之人。心学大师陆九渊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自不限隔于人,而人自限隔于宇宙。在此意义层面,追寻探究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是可帮助我们唤醒身上的“经线”以续接历史,二可帮助我们冲破一些“人自限隔于宇宙”的障碍。 二 苏轼其人其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按现在计量标准,身高一米九一)。宋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遭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于城东的东坡开荒种田,自号“东坡居士”。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任杭州、 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再次被贬惠州、儋州。后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困苦贬谪的遭遇深刻影响了苏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像他自己所言: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有别于一般文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于人生困厄之中积极践行儒家“经世致用”之学,而同时也一直在寻求心灵的现实超越并有所得。其人虽屡遭贬谪,然而真性不改。几次身处政治旋涡却不自陷,终以佛智安定一生之跌宕风波。他的“儒道释”兼收并蓄的人生观从诗词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作品豪迈处如大漠秋风,悲绝处似杜鹃啼血,寥阔处生海上明月,静寂处闻烟雨无声。其词风无花间词之柔靡而得其神秀,无边塞诗人之金戈而传其旷达,自然不输王摩诘,神伤不亚李后主。诗词表达的繁杂丰富的情感折射的是苏轼儒家的旷达与佛家的透脱。 三 入世之忧—儒家之旷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以其“入世之忧”深刻影响了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在艰苦的现实磨砺中忧患人生,学以成人,实现抱负,最终养成旷达磊落的胸襟与情怀,儒家这种积极奋进的哲学观至今还影响着整个东亚社会。内圣(格物、致知、正意、诚心、修身)既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又是外王的终极归宿,最终实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达到孔子所言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精神境界。 苏轼年少之时,虽亦接触研习佛道之学,但指导其行为的主要是儒家文化。从家居读书到两次入京应考,再到从官凤翔,是苏轼宦途风顺之期。其诗文展现的是“奋厉有当世志”、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宏大抱负,这种少年时期轻狂奋勇的“外王”哲学从词作《江城子》中得到了体现。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当时任密州知州。写作之时虽然仕途遭遇挫折,但作者在词中依然抒发了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展现了 “致君尧舜上,不退要当前”的旷达人生态度。受儒家忠义刚直的影响,苏轼磊落的人格操守从诗词中也得到了体现。他明知道“是时王安石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可必”,但他还是写下了《上神宗书》。他既不趋炎附势,不看风使舵。被朝廷一贬再贬之时,能够克守职责,为民请命,兴修水利,政绩卓著,表现了他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与士大夫精神。就像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所评论:“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东坡坚忍不拔之志亦如其在《晁错论》中所叙:“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四 出世之游—佛家之透脱 苏轼自幼受佛教和道家思

文档评论(0)

leiy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