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影的告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影的告别》.doc

鲁迅《影的告别》 教学要求: 1、理解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2、《野草》的现代主义风格。 重点与难点: 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 原文: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 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影子,人的影子,依附于人形,存在于明暗之间。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黑夜)与完全光明(正午12点)的情况下,都要消灭,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鲁迅抓住这样的自然现象,用来象征象他这样的人的生存困境。身处“黑暗”与“光明”两个世界的的交接点,反抗黑暗,自然为黑暗所不容(“黑暗会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来之时,又是其消亡之日(“光明又会使我消失”)。两面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无所依托的存在。 面对两难的生活困境,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影子,做为一个孤独者,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不愿意徘徊于明与暗、生与死亡之间,茫茫然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他要保持自己的完整,不依附他人。他要与形告别,独自远行,宁愿“被黑暗沉没”,彻底消亡,使人和别的影都不在黑暗里,而有光明的前途。宁愿被黑暗沉没,也不愿苟活于明暗之间,这是影子的精神,也是这一篇的中心思想。引述鲁迅其他文章的几段文字,以为佐证:《影的告别》构思奇特而巧妙,既写了影的种种自然特征,并且终于被黑暗沉没,又有所隐喻象征,寄托了作者深刻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审视,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就是借影向形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最后摆脱了苦闷和彷徨,积极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影的告别》中关键词语的运用值得注意: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连续用11个“我不”,表达了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影拒斥天堂、地狱和将来的黄金世界,下决心要告别,态度决绝,宁愿无地可以彷徨,意思就是消亡。接着连续用了5个“然而”,表示他的犹豫和反复。文章后半,连续用3个“我愿意”,则表示了他的追求和决心。这些词语的重复,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迂缓的节奏,这节奏有益于读者对较抽象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内容的思索和感悟,对鲁迅的风格也是有所丰富的。 另外,在一篇400字的短文里,“彷徨”、“无地”、“黑暗”、“吞并”、“消失”、“黄昏”、“黑夜”、“虚空”这一类词共用了26次,其中“黑暗”就用了8次之多,遂加重了本文灰暗的气氛。这是作者对社会重压的感受,更是作者反抗重压,不愿苟活与屈服的写真 13

文档评论(0)

gte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