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地震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仅约20次,而且通常只在少数地区发生。 大地震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例如,我国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仅唐山市可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亿元以上。 2006年11月29日上午9时50分左右在九江发生5.7级地震。 3、震源深度(focus depth)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4、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 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离。从震源到地面任一地震台站的距离叫震源距。 3、深源地震 300~720km,较少,只占地震总数4%。 目前已知最大发震深度720km。我国绝大多数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源及深源地震仅见于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及东北的延边、鸡西等地。 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 2~4级称为有感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开始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称强震; 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22日在南美智利西海岸发生的8.9级地震。 震区的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也有明显影响,如一般在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带或古河道通过的地段烈度较大,地质基础坚实的地区烈度较小。 此外,建筑地基的稳固程度、房屋建筑的结构特征等也影响烈度的大小。 在雁列张剪性裂缝的首尾相接部位常产生一些挤压变形,出现各种压性构造,如挤压鼓包和逆冲土块等。 挤压鼓包是由高出地面的土层或岩层所构成的规模较小的鼻状褶曲构造,长几厘米到十几米,宽几厘米到几米,高几十cm到1m以上。 地震地层中还包括众多的地裂缝、挤压鼓包等小型地质构造。 如1931年8月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发生的富蕴8级地震,沿早先的二台断层形成了176km长的地表地震断裂带,地震断层的最大水平位移达14m。 4、山崩和滑坡 地震的激发作用常引起较大规模的山崩和滑坡现象,尤其是在地形陡峻并有较厚碎石层、土层覆盖或基岩松散破碎的地区更易发生。 大规模的崩滑往往堵塞河道、积水成湖,或进一步造成水灾。如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所产生的崩滑作用使大量砂、石阻塞岷江,先成湖泊,后又决口成灾。 弹性回跳发震机制示意图 同样地,地壳或岩石圈也是具有弹性的刚体物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也会产生弹性应变,积累大量应变能,当应力逐步增加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发生断裂或使地壳中原来已存在的断裂再次突然错动,断裂两侧的岩石以弹性反跳的形式恢复变形,同时释放大量的应变能产生地震。 2、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时,由于岩浆及其挥发分物质向上运移,冲破附近围岩而发生地震。这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有时则直接与喷出过程相伴随。通常,火山地震强度不太大,震源较浅,影响范围较小。 这类地震为数不多,约占地震总数的7%。主要见于现代火山分布地区。 3、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 易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只占地震总数的3%,此外,山崩、地滑及矿洞塌陷也可产生类似的地震。 4、诱发地震 由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常见的有水库和人工爆破地震。 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周围岩石的应力状态,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 地下核爆炸也可诱发出一系列的地震活动。由于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的影响,使原有的断层发生滑动而造成地震。 三、地震的地质作用 强烈地震可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石变形、地表地形的改造等。常见地震地质作用现象有: 1、地裂缝及挤压鼓包 地震时地面伴生的破裂统称地裂缝,它是震中区最常见的破坏形式。 其性质一般以张性裂缝为最多,如呈锯齿状,呈雁行状排列的张剪性裂缝。 2、地震断层 由地震作用在地表产生的断层。其性质可为正断层、逆断层或平移断层,地震断层规模较大,产状较稳定。 由于许多地震沿老断裂带重新活动发生,地震发生时沿这些重新活动的老断裂带往往形成一系列断续延伸的地震断层。 平移地震断层 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 地震断层 转换断层 3、喷沙冒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年产8万吨聚甲醛工艺的初步设计.docx
- 3D3S 基本操作手册.pdf
- 201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化学真题.doc VIP
- 8.铁路工程预算定额 路基工程宣贯讲义.ppt
- 房地产市场报告 -天朗2024年报【在时代洪流的弄潮中 尽显从容-把脉逆周期调解下大的北京房地产市场】.docx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田家四季歌》第一课时(共27张PPT).pptx
- 年产25万吨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艺设计.docx
- 2023徐州市八年级下册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pdf
- 毕业设计(论文)-反铲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设计.doc
- 工程训练(广东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