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现方城之美 方城旅游 人文历史之博望坡 博望是《三国志》中所记的刘备火烧博望和《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古战场,曾出土折戟断镞和土层中烧毁谷物的灰烬。在今天的博望故城外,尚留存有一棵古柘刺树,高5.9米,粗2.2米,虬枝盘旋,木质裸露,相传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时的唯一幸存物, 博望古镇 博望古城位于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博望镇境内。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西汉外交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地名,由此而得。博望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张骞分封于此后,立即在这里修筑了城堡,作为博望侯国的政治中心。相传,当年非常繁华,辖45里博望屯。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城垣因风雨剥蚀,早已不存,仅存墙基。城内地下文化层厚达1-7米,出土有大量汉砖、筒瓦、陶井圈、水管道、铁器等文物。现存遗迹有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遗址刘备的观战台,夏候淳屯兵时修建的城楼,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处的梅林铺,诸葛亮解决兵、官、民饮水的一步三眼井,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监工修建的三孔石拱桥“张骞桥”,桥栏镶嵌着36幅张骞生平事迹仿汉画像石刻,桥西竖“汉博望侯张骞封邑”石碑 中国最早的旅行家、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 人物历史之摩崖石刻 该石刻的发现,证明了方城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北魏佛沟摩崖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之上,两石相距20厘米。南石高360厘米,宽270厘米,厚150厘米;北石高310厘米,宽330厘米,厚250厘米。两石共计雕像32龛138身。其中,北石南 西 北三面雕像14龛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龛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仅20厘米。 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人文历史之楚长城遗址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独树镇中信庄村。 战国时期,楚国为与中原诸国争锋,在其最北边界方城山一带依山筑塞,修筑长城,扩充基地,作为进退之据。楚时修筑的长城名为“楚方城”,后方城县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军营谈判,以“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词从此正式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屈完所说的“方城”,即指方城山修筑的“楚方城”,楚方城从此成为楚国北境上的一道重要屏障。《淮南子·坠形篇》把方城与太汾、崤阪、井陉、句注、居庸等关口并列,合称为“天下之九塞”。 大关口一带的楚长城结构独特,有南北两道城墙并列,北城墙长810米,南城墙长640米,南北城墙相距250-380米,墙体残高1.5-3米,底部宽10米,顶部宽1.5米,南城墙北侧有7个土台,面积均为12米见方,似为城堡遗迹,西侧也有两道土城墙,全长约400米,城址附近出土过战国铜戈,铜镞等。楚长城的修筑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楚长城的连线至少比秦长城早了半个多世纪,因而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在楚长城绵延600多里的区间里,方城一段楚长城以其修筑最早,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闻名于世。整个城墙遗迹,西部垒墙为固,东部连山相接,南北城墙为两道防线配置,完全是军事要塞体制。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襄汉漕渠 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城关镇八里沟。宋代兴修的南水北调工程,俗称“十万沟”,又称垭口。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月,京西南路转运使程能上疏,建议在今南阳新店镇夏响铺筑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汇入蔡河,通京师汴梁,以通湘潭之漕。朝廷批准后,征调唐、邓、汝、颖、许、蔡、陈、郑等地十余万丁夫和州兵,两度开挖白河至沙河的运河,历博望、罗渠、河柘,凡百余里,达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水虽到达,难通漕运,又赶上河水暴涨,石堰被冲,遂使此工程搁浅,当年开挖的运河遗址至今犹存。虽未成功,但对现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地参考资料,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的走向与宋代开挖的运河走向一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之张释之 汉代执法不阿的张廷尉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人 ,文帝景帝两朝为官。他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不徇私情。这种精神成为我国历代执法的楷模,故当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美谈。司马迁称他“守法不阿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故乡方城县城关修了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称“汉廷尉祠”,启迪着后人效仿先贤。在今方城西北郊仍存有张释之墓,前来瞻仰者甚多,都为其光明正大、秉公办事之功绩赞叹不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道教圣地炼真宫 炼真宫位于县城西北角北环路北侧。据《河南通志》及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等资料记载,“乃东汉湖阳公主修真处”。湖阳公主刘黄为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