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3.10《苏轼词二首》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doc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4.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每句不要超过20个字)
北京东城区教委小学教育科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校训”的调查。在被调查的50所小学中,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学校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普遍存在着重复使用的问题。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8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北京东城区各小学校训形式趋同,内容相近。
(2)校训应与时俱进,因校制宜,张扬个性。
6.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高考模拟化学试题(WORD版).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高考模拟理综试题(WORD版).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高考模拟生物试题(WORD版).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2013茂名二模)word版 文综历史.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2013茂名二模)word版 理综物理.doc
- 广东省茂名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2013茂名二模)word版 语文.doc
- 广东省茂名高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doc
- 广东省茂名高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doc
- 广东省茂名高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