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SO9000内审案例.ppt
内部审核 事实与推断 仔细阅读下面的段落,并确定每个描述是事实还是推断, 定义如下: 事实;能根据下列短文确定的陈述。 推断:根据知道的事情对未知事情的陈述。 短文 李林海是AB公司的设计工程师,他被通知上午11点钟到王明的办公室开会,主要讨论一宗大订单的详细规范。在去王明办公室的路上,他遇到了事故,受了重伤。王明接到李林海出事的消息时,李林海已被送往医院做X光透视。王明给医院打电话想问一下情况,但好像没人知道李林海的任何情况,很可能王明打错医院的电话了。 事实与推断判定 (1)李林海先生是一个设计工程师。 (2)李林海先生要去见王明先生。 (3)李林海先生要去参加的会定在上午11点开始。 (4)该事故发生在RS公司。 (5)李林海被送到医院做X光透视。 (6)王明打电话询问的医院里没有人知道李林海的情况。 (7)王明打错了医院的电话。 案例一 在一家制药厂,一位审检员发现,由于供货厂的设备事故不能供货,采购部在没有同任何其他部门商量的情况下就向一家新的供货厂订购了一批塑料托垫。 案例一 不符合事实描述:采购部在没有同任何其他部门商量的情况,就向一家新的供货厂(××厂)订购了一批塑料托垫。 案例一 不符合条款: ISO9001:2000之7.4.1条款要求 案例一 理由:在采购前没有对新的供方提供产品的能力进行评价。 案例二 审核员来到质量管理办公室检查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情况,查阅了最近两次的审核记录,有不少不合格项已经采取了纠正措施,但是没有验证其效果,负责审核工作的工程师解释说,我还有许多其他工作,实在是忙不过来,好在已经采取了纠正措施也就达到审核目的了。 案例二 不符合事实描述:查质量管理办公室最近两次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不少不合格项已采取了纠正措施,但没有效果验证记录。 案例二 不符合8.2.2条款要求: 案例二 理由:质量管理办公室未对内审的纠正措施实施验证并报告。 案例三 六车间装配工段,在对批号为NO.123的50件零件进行了对焊工序以后,遗漏了超声波检测,到发现时,50件零件已全部完成,无法再进行超声波检测了。 案例三 不符合事实描述:查六车间装配工段,已完成了对焊工序,批号为NO.123的50件零件遗漏了超声波检测,发现时已无法再进行超声波检测。 案例三 不符合8.2.4条款要求: 案例三 理由:未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予以检测,批号为NO.123的50件零件漏了超声波检测。 案例四 公司质量手册第三版16.1节规定:“雇用代理机构的人员参与生产线或检验时,应对他们进行一天的培训课程,使他们熟悉公司的质量控制程序”。审核员问及最近参加工作的这类人员培训情况并要求看培训有效性的评价记录,质量控制员(教师)说:“我确实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没有有效性评价和培训记录”。 案例四 不符合事实描述:公司质量手册规定:“雇用人员参与生产线或检验时,应对他们进行培训”,审核要求看培训和有效性评价记录,质量控制员说:“我确实对他们进行过培训,但没有有效性评价和培训记录”。 案例四 不符合6.2.2条款要求: 案例四 理由:质量控制员未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记录。 案例五 审核员在元器件仓库中发现六个箱子,标有“需方来件”字样,仓库主任解释说,这是用户送来的一批特殊电力电子元器件,指定要安装在为他们制造的产品上,审核员问对用户提供的元器件是否经过验证,仓库主任说:“这些元器件既然由用户提供,质量当然由他们负责,我们不用验证,再说对这样的尖端产品我们根本就没有检验的手段”。 案例五 不符合事实描述:审核员在元器件仓库中发现六箱用户提供组装的元器件,问是否经过验证,仓库主任说:“用户提供的元器件,质量由他们负责,我们不用验证,再说我们没有检验手段”。 案例五 不符合7.5.4条款要求: 案例五 理由:未对用户提供的电子元件进行验证。 案例六 某厂五车间的一台设备,工艺规程上规定应在200℃±20℃的温度下运行,但审核时发现该设备运行温度的实测值是240℃,车间主任出示该设备的说明书,上面说该设备可在160℃-250℃温度范围内运行,主任说,我们规定200℃±20℃是从严要求,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其实超过一点对产品质量并无影响。 案例六 不符合事实描述:查五车间一台设备,工艺规定应在200℃+20℃温度下运行,但现场审核时该设备运行温度实测值为240℃。 案例六 不符合7.5.1条款要求: 案例六 理由:未按规定对产品实现过程中设备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案例七 在原材料检验工段,一名对A型合金钢材进行压痕硬度测量的工人,不知道如果两个压痕靠得太近,测得的结果将是不准确的,问他为什么还是这样做时,此工人说他是看人家操作而学着样子干的,而不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那么干。 案例七 不合事实描述:在原材料检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