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第十章 学生评价 .ppt
第十章 学生评价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教育评价的演变 “第一代评价” :测验和测量(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1)以考试和测验为主 前期:口试法和面试法 后期:加入笔试法 (2)以教育测量为主 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未能解决 教育测量的先驱——莱斯,拼字测验 教育测量的代表人物——桑代克,1904年的《心里与社会测量学导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 1905比纳——西蒙量表 学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美国对院校的鉴定 核心观点:评价在本质上就是测量,就是以测验(testing)或测量(measurement)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就是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前提预设:只有定量化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F. Galton)、比奈(A. Binet)、冯特(W. Wundt)、桑代克(E.L.Thorndike)等 测验或测量模式: 常模参照测量(norm-referenced measurement):以特定被试的总体水平为参照的测量 标准参照测验/测量(criterion-referenced tests/measurement):根据一组明确规定的行为领域或能力标准对被试进行的测验 个体内差异测量/评价:对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或某方面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的测量/评价 “第二代评价”:描述(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 “八年研究”: 1933年,泰勒主持,为期八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 解决经济危机后学生需要与学校课程间的尖锐冲突 1940年,提出“教育评价的较为完整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 1.教育是改变人行为方式的过程 2.教育目标是各种行为方式的变化 3.教育计划要依据该计划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地得到了实现来评价。 4.人的行动是复杂的,所以要从各方面进行评价,它不仅是分析的而且是综合的。 5.学生自身的行为范型的组织方式,是评价的重要侧面。 6.作为的方法仅靠纸笔测验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包括观察行为在内的更广泛的方法。 7.评价的性质影响到教授与学习 8.评价学校计划的责任在于学校职员和家长。 40年代~50年代,基本可称为“泰勒时期”,采用“泰勒模式”,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目标的实际达到程度,目标是评价的中心和依据 核心观点: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description)——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主要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泰勒:“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评价与测验的区分:(以往的)“考试”和“测验”主要基于对事实性知识和简单技能的客观评估,而评价则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测验、问卷、观察等)考察学生在主要教育目标(高级心理过程)上的进展情况 代表人物:泰勒(R. W. Tyler,目标模式)、布卢姆(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 描述式评价模式: 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了解需求或准备状态以确定目标和方法的一种评价 目标本位的评估(goal-based evaluation):以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预定式评价(preordinate evaluation):先陈述目标,再依目标来搜集资料,并对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或吻合程度作出报告 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计划完成后采用的旨在对其成效作出整体判断以满足外界听取人或决策者需要的评估 “第三代评价”:判断(1957-1970s)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50年代,新的评价模式和理论不断提出、发展、改进。 各类研究机构、评价组织和专业性杂志不断涌现 1963,克龙巴赫(L.J. Cronbach) ,《通过评价改进课程》 1966,斯塔弗尔比姆(D. L. Stufflebeam) ,CIPP 1967,斯克里芬(M.Scriven) ,《评价方法论》 1975,比贝 1970年代中期,斯塔克(R.E. Stake) ,“应答评价模型” 核心观点: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在本质上它是对预定目标、计划和过程进行有根据的价值判断(judgement)的过程 对第二代评价的超越:走出了第二代评价“价值中立”及“预定式评价”的误区,确认了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确认了评价的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第一章.ppt
- Visual Basic绘制图像以显示仪表数据的技术方案.pdf
- Visual Basic语言简介.ppt
- Visual Foxpro数据库开发培训教程零起点VF-03课.ppt
-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等级考试版)-Visual FoxPro数据库及其操作.ppt
- VISUAL+BASIC+60基础教程_IT168文库.doc
- VisualBasic程序设计综合教程第1章 Visual Basic 语言概述.ppt
- visualbasic认知实验报告.doc
- Visual_Basic_实用教程7-9单元PPt.ppt
- Visual_Basic程序设计概述.ppt
- 图像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通用).pdf
- 完形填空(原卷版)2025年中考英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pdf
-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原卷版).pdf
-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授课课件 6.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ppt
-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和答题公式.pdf
- 物态变化(综合测试)-2025中考物理一轮复习.pdf
-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精品习题课件 第五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西北地区.ppt
- 全民博物馆黑龙江省开放后使用情况调查正文.pdf
-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寒假知识讲义:标点符号(含解析).pdf
- 垃圾分类知识介绍(共23页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