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以对“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的考察为中心.pdfVIP

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以对“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的考察为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以对“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的考察为中心.pdf

第 13卷 第2期 石家庄学院学报 Vo1.13,No.2 2011年 3月 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 Mar.2011 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 — — 以对 “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的考察为中心 李迎春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汉代文献中常见 “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他们就是作为官僚系统后备力量 的 “备吏”,其活动反映了后备吏制度在汉代的存在。西汉时,一些后备吏以知识和道德从事行政 工作,既弥补 了当时员吏的不足,也锻炼了从政技能,发挥 了重要行政作用。东汉之后,随着国家对 员吏数量的扩充,部分后备吏如 “修行”、“学事”等逐渐成为正式吏员。 关键词:备吏;故吏;修行;学事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972 2011 02—0042—05 《三国志 ·吴书 ·步骘传》载 ,步骘向孙权上疏 : 汉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又是什么情况?如果也有 “备 “窃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但小人 吏”制度 ,此制度在两汉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发展。无 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 疑是可以探讨的问题 。 愚以为可一切罢省。”fl】 据此可知,汉末三国时县 居延汉简 EPT43·293号简载:“二百栾十后备 廷中往往有 “备吏”存在。 吏骑士胜敞 。”[61此简由于没有上下文 ,且残缺严 对于这种 “备吏”的具体身份,学界讨论不多。 重,准确断句并不容易,但将 备“吏”甚至 后“备吏”连 沈钦韩称 ,“此所谓散吏也” ,认为 “备吏”同于以 读 ,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中国简牍集成》的撰者对 冗“散”、“闲散”为特征的 “散吏”。汉晋时期,“散吏” 这枚简也曾有所关注,认为 “后备吏”当为 边“塞低级 确是一种现实存在,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 “备吏” 吏员之后备者”7[]266。这说明至迟在东汉初期,已有 与 “散吏”的一致之处,沈钦韩对此也未予以论证,使 “后备吏”的称谓。居延汉简载: 人难以信服。笔者认为应将二者区别看待。“备”指 府省察今居延除吏次备补恽等缺叩头死罪 后“备”,“散”指 “闲散”,内涵不同。对 “备吏”的理解 敢 言之 EPF22·351 应从 “备”字着手。 《说文 人·部》称:“备,慎也。”3[1 甲渠城北 长徐恽 有劾缺 恽 隧居 由 “慎”可引伸出“预备”之意。 《尚书 ·说命中》称 : 主养驿马 EPF22·352t61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嗍 《大戴礼记 ·小辨》 此二简出土地相同,简号紧密相连,所记应是同一件 称:“事戒不虞日知备。”[512os其中的“备”字皆作 “预 事。甲渠城北隧长徐恽因劾免职,甲渠候官上报居 备”解。而名词 “备吏”,也当是预备吏、后备吏的意 延都尉府请居延县为 甲渠候官补充新的城北隧长人 思。“备吏”称谓反映了当时曾存在着的后备吏制度, 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次备补恽等缺”的用语,在 然而这一制度以前并未引起学界注意。深入研究 边郡军事屯戍系统中.隧长秩 “佐史”已是最低级吏 “备吏”这一群体 ,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汉魏行政 员 ,然而居延县任命隧长级别之吏,还须以 “次”补 制度史的理解和认识。 缺,说明在居延县中当有低于 “佐史”的一部分准公 务人员存在.他们可以根据某种 “次”而第升为真正 的吏员,这部分准公务人员应该就是 备“吏”或 “后备 既然汉末三国的县廷已有 备“吏”存在.那么在 吏”。这种 备“吏”具体包括哪些人?西北汉简中的故“ 收稿13期:2011-Ol一06 作者简介:李迎春 1981一 ,男,河南确山人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第2期 李迎春 :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 43 吏”和 修“行”称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故吏居延安国里公乘龙世年廿五 今除为 从传世文献中,可以看到西汉中期之后存在着 甲渠尉史代许 昌 EPT2·7 一 种被称为 “故吏”的人 ,他们不是东汉时期的那种 故吏间田金城里五士周育年三十二可补高 “门生故吏”.而是曾经做过吏但 由于某种原因当前 沙隧长代 张意 EPT27·8 已不具备吏身份的人 ,即所谓的 “前为官职者”。这 故吏阳里上造梁普年五十 今除补 甲渠候 些本应离开行政舞台的 “故吏”,由于国家对其 “能书 官尉史 代郑骏 EPF22·58ts 会计知律令”等技能的需要,有些仍活跃在各级行政 这三则材料可能是当时除吏的原始记录,在被除任 组织中,从事行政事务。 《汉书 ·昭帝纪》载,始元二 者名年爵里等重要信息前首先强调他们的 “故吏”身 年 公元前 85年 “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 份.足见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