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 口康建国张敏 自建兴四年(361年)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割据 的混乱局面中,直至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 国。鲜卑族是与乌桓同时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东胡族的一 支。称霸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被迫西迁后,鲜卑趁势占据了漠 北地区,自此强盛起来。此时的鲜卑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 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 盟。联盟瓦解后,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的鲜 卑拓跋部,在首领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 托克托)一带,后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和西 晋政权均有往来。到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建都 于盛乐,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攻代,什翼犍战死,代 政权灭亡。淝水战后,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琏在盛乐称 王恢复代政权,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 · 384· 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 硅正式称帝,并把都城从盛乐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 建国以后,迅速向中原地区发展。开始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转向较 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 的北魏政权于公元439年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但是,建立北 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 为了统治政权的需要,北魏的统治者逐渐向汉文化靠拢。其中, 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最为明显。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他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 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河南洛阳。北魏自公元 398年定都平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 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再适合。平城作为京城,鲜卑贵族集中于 此,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当时的洛阳,地处黄 河、洛水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均很发达,交通便利,且地处中原, 如果迁都洛阳,可以减小改革的阻力,更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 控制,并可攻伐江南,统一全国。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为了进一步缩小民族界限,取得汉族 地主的支持,强力推行汉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改革官制,采用南朝政体、禁胡服、断 北语、改姓氏等等。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使得北魏时 期的文化更多的体现出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以至于强势的汉族 文化几乎掩盖了鲜卑族所融入给汉族的游牧文化。但是,鲜卑 族原本的游牧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汉文化所同化,它在与汉文化 的不断交融中蓬勃发展。本文希望能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寻找北 魏时期隐藏于汉文化中的游牧文化现象。并由此来说明,两种 不同的文化在发生碰撞时,并不是以一种文化的消亡为最终结 · · 385 ◆◆◆论草原文化 果,而是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入的过程。 一、社会生活中的游牧文化 不同文化的互相碰撞、交汇和融合,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得最 为明显。游牧文化与汉文化也不例外。 北魏时期织毡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游牧文化在社会生活 中的一大体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中有“昔在江南, 不信有千人毡帐”的说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中说“毽 帐起自北朝穹庐之制,请皆不设,唯于堂室中置帐,以紫绫幔为 之。”毡帐,又写作毽帐,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之为 居室。北魏入主中原之后,把这种习俗文化也带到了中原地区, 并使得制毡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北魏时毡帐的使用具有 广泛性,毡的用量非常大,专门从事制毡业的手工业者依靠它来 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 少好学。其兄仲以造氍为业,亦常优饶之。”①樊仲就是一个以 制毡为生的手工业者,他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还能资助弟弟 读书,且“亦常优饶之”。可见织毡业在北魏比较普及,而且利润 还颇为丰厚。 其次,胡床的普遍使用可以说是汉文化直接吸收游牧文化 的一个典型。“胡床”是~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床足斜向相 交时可以放稳,其上穿绳子以为床面。因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 民族活动地区传人中原,故称“胡床”。胡床比较适合游牧民族 的生活需要。因此,使用广泛。到北魏时期胡床得到了广泛的 推广,成为普通人家生活中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