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批评阶级论思维批判异质理念一体化论文.docVIP

“十七年”文学批评阶级论思维批判异质理念一体化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体与异质 【摘要】 “阶级论”的文学批评思维是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文学批评的主导模式。这一批评思维的产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契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阶级论”思维最终取代了“五四”“人的文学”的“非逻辑性”和“非纲领性”;但同时,“阶级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也具备一定的历史适用性、时效性等特点和局限。在对这一思维模式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从对“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异质理念的批判论争入手,分析“阶级论”思维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中异质理念的批判和整饬方式,进而呈现“十七年”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最终走向,以揭示“阶级论”为主导的“十七年”文学批评思维的历史贡献、基本矛盾和教训启示。文章以文学批评的“阶级论”思维为主线,以它与“异质性”文学理念的具体关系为分析重点,深入探究“十七年”文学批判思维的内部逻辑,呈现“异质性”理念被批判、整合,最终走向被“阶级论”所同化的历史命运,以求展示出这一时段文学批评的复杂性、具体性和矛盾性。论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综述“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批判机制——“阶级论”批评思维形成的历史背景、必然性及历史局限性。以“人的文学”为例...?更多还原 【Abstract】 The class theory was the dominant mode of literary criticism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state foundation (1949-1966). The emergence of this kind of thought w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梬hich fitted the realit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finally replaced the non-logic and non-programmatic of the May Fourth human literary; meanwhile, as a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lass theory have the function of historical applic...?更多还原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批评; 阶级论思维; 批判; 异质理念; 一体化; 【Key words】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lass theory thought; heterogeneous ideas; integration;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绪论 14-18 一、“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 14-16 二、关于“一体与异质”关系研究之必要 16-18 第一章 批判的背景——“十七年”文学批评思维形成的历史基础 18-24 第一节 “五四”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局限——以“人的文学”为例 18-21 第二节 阶级论思维成为文学主导理念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21-23 第三节 历史车轮的惯性作用与阶级论思维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导 23-24 第二章 批判的准绳——阶级论的阐释体系 24-38 第一节 阶级论的核心——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 24-27 第二节 阶级论的保障——创作要分清阶级界限 27-30 第三节 阶级论的文学使命——树立阶级样板 30-33 第四节 阶级论的文学功能——工具论或武器论 33-38 第三章 批判的对象——“异质性”的文学批评理念 38-98 第一节 人性论的阐释体系 38-67 一、“人类共性”论 39-45 二、人性“复杂性” 45-54 三、尊重人的个性,探索心灵的秘密 54-59 四、人道主义关怀 59-67 第二节 真实论的阐释体系 67-83 一、写真实,直面矛盾 68-78 二、以“真实性”来连接艺术与政治 78-83 第三节 自由论的阐释体系 83-98 一、作家个人体验的先行 83-88 二、对创作个性与天赋的尊崇 88-91 三、对先验创作立场的质疑 91-98 第四章 批判的整合——阶级论与异质理念的调和 98-128 第一节 阶级论与人性论的整合 98-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