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人有屋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人有屋住.doc

人人有屋住   【正文】   虽然中国的先贤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安居乐业的思想,在一千年前的唐代就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在三百年前的清代又曾实行针对旗人的福利分房制度,并在北京地区开始按揭买房(“指扣俸饷认买官房”),但近代意义上的住宅保障立法则是西法东渐后的产物。不过,这却不能解释为中国人法律智慧的缺乏与权利观念的淡漠。其实,无论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中国,住宅立法都是为因应住宅问题而出台的,而不是如许多学者所说的光为了保障住宅权。所谓住宅问题,大致包括住宅不足、住宅的不可承受性与住宅不适宜居住等三个方面。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故都的北京尚且臭气熏天、沿街出恭,新兴城市广州自来水里还跑出小鱼,自然不会有什么心情谈居住的舒适。能够在城市有半间地下室或者一个亭子间,摆脱黄梅戏里董永那样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就感天谢地了。   遗憾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没有英吉利人民的幸运。在英国农民因为圈地运动被迫进城打工的时候,不但有恩格斯这样的革命导师为他们呼吁,写下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和《论住宅问题》等论文,还有政府和社会日益增加的人道关注与行政干预。从1851年开始,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法律以改善工人的住宅状况。而民国的中国民工可以援用的思想资源只有孙中山“住宅是人生四大需要之一”这样一句大话。虽然也有一些市政学家提出“居住舒服的权利”,但影响实在有限。即使在偏僻的安源小城,罢工的宣言也不过提出“每房至多不得过三十八人”的要求。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滩,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也就习以为常了。   更为不幸的是频繁爆发的战争毁坏了大量的房屋。战争始终是住宅问题的重要根源。且不说共产党左倾错误时期在根据地实施的烧房政策(《中央致两湖省委信mdash;mdash;两湖军阀混战形势下党的任务〔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1927)》,毛泽东和黄克诚先后因为抵制这一政策遭到撤职和降职的处分),单是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就使得中国住宅状况倒退了至少五十年。炮火的轰炸和人为的破坏造成了绝对意义上的住宅短缺。广州市在抗战期间被毁坏的房屋,数近五万间,面积约四千市亩,其中有三万六千余间且是全部拆毁,荒芜一片。武汉市在抗战之前房屋有112178栋,占地面积19123亩,抗日战争期间炸毁的占总栋数的6.17%,总面积的36.15%.南昌市原有的45214栋高大的店房与住宅,被战争的炮火摧毁了35025栋,损失的总和占原有房屋的75%.   可以说,民国时期中国住宅状况的低劣及其日益恶化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一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当时的住宅立法有正确的评价,而不会仅仅依据所谓法治或人权的标准做出轻率的判断,也才能认识到1949年以后中国住宅权遭遇的挫折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不完全是福利分房制度的过错。   民国住宅立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的。随后不断颁布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土地法为核心、以行政立法和地方立法为枝干的双层次住宅法律体系。随着战争状态的结束,《内地房荒救济办法》(1938年)、《非常时期重庆市房屋租赁暂行办法》(1938年)、《战时房屋租赁条例》(1943年)、《房屋租赁条例》(1947年)等均先后宣告失效,土地法则至今还在我国台湾地区实行。虽然这些立法也难免“全盘西化”和“一纸空文”等常见的对民国法制的指责,但只要我们深入历史,不带过于浓烈的偏见,则其中的良苦用心、得失成败,实在有不能不让人感叹再三者也。   民国住宅立法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了政府对住宅保障的责任。《土地法》中规定,城市地方的政府要建设相当数量的准备房屋,供市民承租自住。所谓准备房屋,指“随时可供租赁之房屋”。旧《土地法》的起草人吴尚鹰曾解释说,这一制度“用意在责成市政当局,维持市民住居之相当便利。倘能依此规定,负责维持,则除因非常情形,人口突进,决无房屋缺乏之虞,市民不致因住居问题而起恐慌”。反之,如果发生“非常事故,不能维持房屋数额之常状,致发生房屋缺乏时,即应施以救济”。这就在制度上承认和赋予了政府对防范住宅缺乏、保障居民住宅权的责任。事实上,各级政府是承认这一责任的。如抗战前的青岛市政府曾公开指出,对于那些居住在草房和垒洞中的贫民,“自非由公家建设平民住所,尽量容纳,殊不足整市容而广利济。此平民住所建筑之所以不可或缓也”。在抗战中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内政会议上,有关官员也指出,“对于市区房屋不敷情形,政府亦应妥筹补救办法,以谋供应平衡,而求居住问题之解决。”抗战后的北平市地政局局长在北平市参议会上指出:“本局职司地政,对房荒之解决,责无旁贷。”但囿于财力的限制,政府未能大规模建设公共住宅,只能借助私人的力量,鼓励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