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往事如昨——琐忆晋东南学习革命样板戏地而剧组.doc

往事如昨——琐忆晋东南学习革命样板戏地而剧组.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往事如昨——琐忆晋东南学习革命样板戏地而剧组.doc

往事如昨 ——琐忆晋东南地区学习革命样板戏第二剧组 一 郭华明,山西襄垣县人。1921年正月16日生人,卒于1987年9月18日,享年66岁。 他的生命终结在他钟爱的文艺演出观看之后。 省歌来长治演出,给他送了票,看完演出后,没有了专车待遇的郭华明,高兴地哼着小曲骑着自行车往回走,走到军分区大院门口的时候,一辆红色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将他撞倒在地后扬长而去,至今凶手不明。 他走在始料未及、出其不意的时刻,应该说没有什么痛苦。 追悼会上有不少是当年地区“二剧组”的成员。都是听说噩耗后自发前来的,他们为郭华明送上标志哀悼的“幛子”,上面写着:“上党芭蕾育花人”,表达了对他的深切缅怀。 去世前的郭华明已经不再是晋东南举足重轻的人物,而是退出政治舞台的一介平民。老百姓已经疏忽了他的存在和死亡,但在一些人的心中,郭华明这个名字是终生难忘的。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要和某件东西、某种专业、某些人、某个数字发生难解难分的恩怨纠缠,直到死而后已。绵山上有副对联曰:“是善缘是恶缘无缘不聚,是讨债是还债无债不来。”说的或许就是这种生命现象。只要活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就不能不承认生命中总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着你,那是一种符号,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看不见、摸不着、飘忽不定、隐约存在又把握不住的东西,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命运”。 郭华明生前酷爱文艺,多年与晋东南歌舞团休戚与共,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上苍不忘眷顾他,让省歌舞团为他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完成了他与文艺一生的不解之缘。 二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进行的是“干部下放,充实基层”。把当时所谓有点政治问题的领导干部,下放到各个基层单位去“劳动锻炼”。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全国大大小小的车站码头,每天都在忙碌着欢送欢迎插队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到处是彩色标语和锣鼓喧天。 50年代初期引进的西方芭蕾舞,在这一时期被当时的治政力量推动着进入了一个畸形发展的状态。《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出芭蕾舞剧,文革中被诰封为“革命样板戏”。这一场出于政治主张而发展起来的样板戏普及运动,将中国人不熟悉的芭蕾舞迅速推广开来。 “八亿人民八部戏”,是文艺在当时的真实写照。“文革”整整十年,这八个样板戏一直独霸戏曲舞台,红遍神州大地。上至中央院团,下至各地县剧团、文工团,排演样板戏是十年中不变的政治任务。 不论是历史的悲剧还是喜剧,作为一种西方古典宫廷贵族艺术的芭蕾舞,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过古老中国的普及艺术和时尚。 山西“晋东南地区学习演出革命样板戏第二剧组”——也称晋东南歌舞团,就诞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 三 郭华明身材高大,微胖,一身军装,满口乡音。在文化革命的中后期,任职晋东南地区军分区主任,在军管年代,曾是晋东南政界首屈一指的权要人物,人们尊称他“郭主任”。正是这样一个农民出身的军干,在极左年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唯才是用,不计较家庭出生和政治问题,于全国各地搜罗了一批具有卓越文艺才能的青年,组建了“晋东南学习演出革命样板戏第二剧组”。在一个摧残文化践踏文化的年代,竟把芭蕾舞、交响乐——被西方称之为贵族艺术的品种,成功地种植在了在贫困、偏僻、落后的山西上党盆地——长治市。培育造就了一个具备相当水准的文艺团体,挽救和保护了许多人宝贵的艺术生命,为他们后来的“出息”积聚了充分的能量。 “晋东南地区学习演出革命样板戏第二剧组”,主要排演芭蕾舞剧,区别于由上党梆子团和上党落子团合并的以移植京剧为主要任务的“第一剧组”。简称“二剧组”。也有叫文工团的,也有叫歌舞团或者歌舞剧团的。在到处批判“白专道路”和“反动学术权威”的政治浪潮中,山西晋东南歌舞团,却形成了一个 “唯才是用”的小气候。在这里郭华明率先打破出生论,不论有无政治问题,凡是可用之材,郭华明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并合理安置。在向社会广招人才的同时,郭华明从本地区各县剧团、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抽调优秀人才,来加强一、二剧组的业务力量。这从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当时确是极易犯政治错误的危险行为。郭华明文化不高,但他热爱艺术,珍惜人才,为社会保护了一批如王西麟、翁维智等具有世界水准的大师级音乐家,其贡献绝非是一句话可以含盖的。其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今天才渐渐地被人们充分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再次反思掂量这件事情,所有的人应该能感觉出他的分量。 成立之初的晋东南第二剧组,连一个会看总谱的人都没有,在郭华明用人路线的指导下,很快有了一个不够健全的单管建制的交响乐队、一支民乐队以及一个庞大的舞蹈队,聚集了不少全国一流的人才,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120多人。因此,虽是一个地区级别的歌舞团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