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载《北京档案史料》年第.doc

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载《北京档案史料》年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载《北京档案史料》年第.doc

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王 铭 (苏州大学档案系副教授 215021) 摘要 本文通过疏考明代档案文件《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了诏书的文种源流、类型、历史沿革、用语演变;分析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政洽、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及弊失。 关键词 明代 迁都 北京 诏书 一、《北京宫殿告成诏》疏释 其一,题解 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始封燕王,建藩北平。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厉行“削藩”政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南下。经四年争战,于1402年6月攻克南京,夺取皇位,史称明成祖。 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瓦剌、鞑靼等部南侵,朱棣于1406年下诏,营造北京宫殿,作迁都准备,迄至1420年12月落成。因颁此诏,正式迁都北京。 其二,文字疏正 兴王之本,肇兴王业的根本。 继体,后嗣。 经国之宜,常指治国方略。此处“宜”字指便利。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江右,古长江的下游,经由从芜湖到南京一线,为南北走向。按古地理说法,以该地区长江西岸为江右、东岸为江左。后虽水道改向,但仍习旧称,将这一带江北地区称为江右、江南地区称江左。因朱元璋发迹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红巾军,故称创立江右。 永图,久远之计。 眷,眷怀,遥想。在北京宫殿营造过程中,朱棣常留居于此。因正式都城还是南京,故所颁诏书中,用怀念以前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口气,是谓“眷”。 道里,距离。 适均,指各地到北京距离适中、远近平均。 卜、筮,古代用龟甲占卜和拈蓍草来判定人之行止吉凶休咎的方式。 攸,所。 舆,地。引申为居下者。舆情,遂指民心。 郊社,祭祀天地的场所。此指作为三大工程之一而营造的天地坛。绍,继承。 贻,留给。 巡狩,通常指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 景,景仰。引申为派使赡仰、庆贺。 贶,赐予。引申为馈赠。 诞,创立。 地理,此指皇朝版图。 古今,古往今来。 全盛,国土广阔、国力强盛。 其三,今译大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开创王朝基业,以建立王朝根据地为急务;子孙承守现成基业,则以便于治理尤其重要。昔年,朕先父太祖高皇帝明确承受天命,君临天下为华夷共主。于江右起事,由此开启国基。故而,朕继承皇位后,致力弘扬大业,一心专注于皇朝永固的大计。 遥想北京,实在是都会之所,地势雄壮,四周山川为天然屏障;地处四方万国的交通要冲,往来各地均感方便。此乃上天之所属意,连卜、筮结果都相同。(因此,)朕仿古制,循民意,立南、北两京。建置郊社宗庙,营建北京皇城。(这样做),上承先父太祖高皇帝曾欲迁都的未竟之志,下遗子孙万代一个章程典范。而且,对于巡视王畿、驻防北边,确实有便利!自皇城营建以来,天下军民无不乐于参与这一工程。真可谓,上天感应,百姓唱和的盛事!各国仰慕,派使庆贺、贡献,一齐来到。 如今皇城已告落成,(朕)选定以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清晨,驾临奉天殿朝见文武百官,创制新的皇朝舆图,用以达到和谐兴盛的局面。 啊!天象清平,人民宁和,延绵国家万年之福;中华安定,四夷宁静,旷世强大皇业必将愈加兴隆。 特此诏示(天下),使(百姓)皆听到、知晓。 二、诏文种源流研究 诏,是设置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由皇帝主要用来指挥庶政的君命公文文种。 诏文种的确立与词意变化。东汉时人认定,“诏犹告也。告,教也。三代无其文。”[1]意思是说,在夏、商、周三代,“诏”字不指公文,而是上对于下“告语”、“召见”的动作。兹列举数例以证此见:(1)《说文解字》释为:“诏,告也。”(2)《后汉书》卷二八《冯衍传·显志赋》有:“诏伊尹於亳郊兮,享吕望于鄂州。”注解曰:“诏,召也。”(3)《礼·曲礼下》曰:“出入有诏于国。”(4)《逸周书·文儆解》记有:周文王“诏太子发”,是指“召而与言”的行为。即:召见太子姬发并教导说。 秦始皇时,实行公文文种规范化,改皇帝之令,定名为诏,这是“诏”文种之最初创设。汉代以来,各封建皇朝相继沿用。随着“诏”文种的正式确立,“诏”字的含义也发生变化。据王先谦集毕沅之说:“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照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2]。 诏书的使用范围与特定类型。(1)诏书的一般用途,是由皇帝指挥庶政。诸如:宣布重大政令(包括改官制,宣布新的政纲,册立皇后、太子,宣布由太子监国等);批示答复臣工之奏;对官员指授方略;颁行日历;解释重大举措的原因;国家危难时,诏命天下起兵勤王;遇有叛乱下诏征讨等。(2)诏书的一些特定用途,往往被冠以专名。譬如,一曰恩诏,也称“德音”。通常用于皇帝颁降恩惠:如对天下或某些地区民众普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