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服装简化.ppt
第七章 清代服装 第一节 概述 清朝从公元1616年至1911年,共295年的历史,历经12个皇帝。 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 第二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清代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本民族旧制,不愿意轻易改变原有服式。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高层人士再另加领衣。男子官服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 袍、袄:因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袍、袄多开衩,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不开衩。 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 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马褂”。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 朝服 补服 琵琶襟马褂 马甲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 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 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 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 腰带:富者腰带上嵌各种宝石,有带钩和环,环左右各两个,用以系帨、刀、觽、荷包等。 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 领衣 朝服及披领 首服 朝靴 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以下三种: 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草鞋。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第三节 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 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由内到外为: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 下裳以长裙为主,多系在长衣之内。 兜肚 霞帔 大袄 裤子:只着裤而不套裙者,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 云肩:这是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云肩形似如意,披在肩上。 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裤子 云肩 镶滚彩绣 鞋: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其天足,一说为增加身高,实际上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鞋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木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第四节 太平天国服装 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他们改革历法,重视绘画,批判儒家经典,并设计规定了自已的服装式样与色彩,是第一支拥有自己独特服装的农民起义军。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清代冠服制度有何重大改革?为什么? 2.女服的发展循着怎样的一条路线? 天德像 忠王李秀成像 * * 清乾隆皇帝着朝服像 穿箭衣、补服,佩披领、挂朝珠、戴暖帽、蹬朝靴的官吏 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 一字襟 大襟 披领 暖帽 凉帽 低领镶滚大袄 绣金银长裤 窄袖、大襟、花缎、阔边大袄 低领镶边的长袄 镶边短袄 高底旗鞋 木底弓鞋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