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杨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杨虹.ppt

用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 *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 体会本文就书论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的特点,感受黄花冈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了解孙中山先生对辛亥广州起义的高度评价。 2.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3.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目的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青年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简介作者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后复辟帝制,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之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并就任大元帅。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合作。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写作背景 1、 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2、 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作者巨大的悲痛。 3、 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使《事略》传世不朽。 4、 说明作序的目的。 理清脉络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多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突出,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了!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翻译全文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茔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碣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都写出传记,这就更加值得悲痛了。 翻译全文 邹君海滨,拿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