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先秦.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论先秦.ppt

先秦文论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鲁峡 概观 概观 古代文论 庄子思想——言意关系 儒家文论与道家文论比较 庄子思想——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 古代文论 心斋 坐忘 虚静 见独 致虚极 守静笃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老子 (三)庄子的文论思想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作理论之一。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充分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主体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通过心斋、坐忘,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但是虽然庄子的“虚静”说讲大明境界的获得与人的认识和实践对立起来,庄子的技艺创造故事却在客观上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在创作和创作理论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三)庄子的文论思想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与 “虚静”说相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创作出合乎天然的艺术。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主体进入虚静状态之后,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心斋、坐忘,不再受感官和心智的束缚和局限,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主体与客体默契合一,不知是我,不知是物,达到创造与造化天工完全一致。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古代文论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审美观点介绍 庄子言意关系论 庄子认为,言辞不能完全表达意念,即语言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事物的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古代文论 世上人们所看重的称道和就是书。书并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可贵之处。言语所可看重的就在于它的意义,而意义又有它的出处。意义的出处,是不可以用言语来传告的,然而世人却因为看重言语而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它,我还是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它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用眼睛看而可以看见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听而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上的人们满以为形、色、名、声就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形、色、名、声实在是不足以获得事物的实情,而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世上的人们难道能懂得这个道理吗??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