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你可以穿西装.doc
你可以穿西装,但对穿汉服不要讶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彭永捷 46岁
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礼学中心,提出要为现代社会重新制礼作乐。
尽管有人质疑礼学教育是在复辟封建礼教,也不适应社会发展,但礼学中心希望借助礼乐的积极意义,让大众对传统文化从接受实现践行。
研究儒学近20年,彭永捷希望礼学能借助学界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走出书斋,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当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态度碰撞时,彭永捷给出的解药是,“换一种理解,传统文化不是约束,而是给生活另一种选择”。
很多人不明白基本礼仪
新京报:成立礼学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彭永捷: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研究古代礼学的典籍和思想,讨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意义,但不太关心怎么将其融入生活。针对当前社会礼仪弱化的现象,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传播,把古代的礼学精神和行为方式带入人们生活。
新京报:怎样将礼学融入生活?
彭永捷:很多学者是礼学中心的研究员,日常工作由两个年轻人担纲,一个人注重研究,计划在本年度制定出一本礼仪手册,至少出版一本家礼、乡约或礼学典籍。另一个人注重推广,比如到一些地方演示祭礼、冠礼、射礼、饮酒礼等。
中心也会邀请学界和社会团体,讨论务必遵守的现代规则尤其是商事惯例,形成方案,请大家评选,形成被人广泛接受的礼仪制度,供国民参考选择。
新京报:你说现代社会礼仪弱化,弱化到什么程度?
彭永捷:现在礼仪文化整体上呈现破败的局面。比如过年互相问候。过去,同辈曰贺,晚辈给长辈曰拜,现在很多人都用一句“过年好”代替了。
前不久,我收到一张明信片,一个朋友写“祝愚兄如何如何”,我笑了,愚兄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谦称。礼的特点是“自卑尊人”,现在的人们都不懂了。
新京报:在现代社会重谈古代礼乐,有什么时代价值?
彭永捷:礼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要看它是否被需求。传统礼仪包括两方面,一是古礼,一些地方还有祭孔的传统,我们太久不做这件事,祭孔闹过很多笑话。还有一些是古礼演变到现在的礼仪,比如鞠躬鞠多少度,有什么手势,说什么吉语,长辈怎么还礼?这些生活礼仪都有研究的价值和需求。
我们对汉服“少见多怪”
新京报:礼乐能解决现代日常生活的哪些问题?
彭永捷:人们常说的礼乐,“礼”能调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培养人对人感情和尊敬的态度。“乐”旨在人自身修养下心灵的中正平和,与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相符。有时我们看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件,会觉得人身上充满戾气,小小的摩擦也会酿成灾祸。
当然,礼乐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让人生活的精神环境更舒适、更有安全感和秩序。
新京报: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失礼”的事,哪件让你印象深刻?
彭永捷: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穿着唐装的海外华人代表进门时被武警拦住,说“你穿奇装异服不能进,得穿正装。”代表问“什么是正装?”对方回答“西装”。华人代表不干了,“我回到自己的母国,我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成了奇装异服,外国的服装倒成了正装”。
新京报:传统服饰是传统礼仪的明显标志,好像一说到体现中华文化,大家首先会想到唐装或汉服。
彭永捷:现在的唐装事实上是清朝马褂的改良品,人们因唐之强盛代表中国,所以叫唐装。汉服现在总被强调为传统服饰,因其作为人口主体民族服饰缺乏导致。继承传统服饰文化有更大的范畴,汉民族、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包括。
新京报:现代人穿上汉服,衣大袖宽地走在街上,常会引来奇怪的眼光。
彭永捷:觉得奇怪,是因为我们和它隔膜得太久。礼学中心成立那天,我的学生展示了汉服,我拍了照发在朋友圈里,我微信里只有几十个朋友,却得到了40个赞。有个词叫“少见多怪”,我们见识狭窄,对传统文化很陌生,猛一见,当然觉得怪异。
新京报:你有没有汉服?会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穿?
彭永捷:我有一件汉服,是参加活动时别人赠送的,尺码不合,穿着不好看,一直压箱底。我拥有合适的汉服后,也想在课堂穿。我穿了,学生们可能会“跟风”。
私人领域更有发挥空间
新京报:礼乐或者传统文化流失,是否因为它不适应社会发展?比如礼乐曾被人们认为是封建君主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等级的工具。
彭永捷:古代礼乐确实有局限性。现在的等级关系和古代不同,重树礼乐生活、使人明礼,并非强化人和人的等级、尊卑关系。礼乐在过去观念中不适应的内容,可以按照现代生活的要求重新梳理,比如宣扬仁爱精神、相互尊敬。
新京报:现在通行的是西方礼仪,传统文化与通行礼仪抗衡时,如果沟通遇阻,重提礼乐会不会成为学者间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彭永捷:西方礼仪主要体现在公共交往方面,中国人的一些私人领域比如家庭,更多体现传统色彩,传统的礼仪有很多发挥空间。
重树礼乐生活由学术界开始,但不能局限于学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