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玄机诗歌的用典艺术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玄机诗歌的用典艺术初探.doc

鱼玄机诗歌用典艺术初探 李素平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 【摘要】鱼玄机诗的用典多,出典广、寓意新,显示出鱼玄机极高的文学素养。纵观鱼玄机50首诗歌,其用典的地方有50多处。其用典特点主要有两点:如盐溶水,浑化无迹;反意用典、弥见创新。鱼诗用典不仅可以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含蓄地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使诗篇呈现出一种“辞约义丰”、“ 委婉含蓄”和“典雅精致”的审美效果;接受者通过对典故进行咀嚼后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获得一种解读成功的快慰和美感享受。 【关键词】鱼玄机 诗 典故运用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据唐皇甫枚传奇小说《三水小牍》、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记载,可知其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约十五六岁时为李亿之妾,因李亿夫人妒忌不能容被遣咸宜观为女道士,后因怀疑婢女绿翘与自己的相好有染而笞杀绿翘至死,因而犯罪,懿宗咸通戊子(868)年被处死。钟惺《名媛诗归》录鱼玄机《和人》诗而评之曰:“缘情绮靡,使事偏能艳动。此李义山能为之,而玄机可与之匹。”推重其能与李义山比并,给了她巨大的光荣。用典,又称用事,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段,在古代诗歌、散文、骈赋等各种文体中被广泛运用。“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称为用典[1]。鱼玄机诗的用典多,出典广、寓意新,显示出鱼玄机极高的文学素养。纵观鱼玄机50首诗歌,其用典的地方有50多处。其用典特点主要有两点:如盐溶水,浑化无迹;反意用典、弥见创新。鱼诗用典不仅可以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含蓄地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使诗篇呈现出一种“辞约义丰”、“含蓄蕴藉”和“典雅精致”的审美效果,而且还使接受者通过对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获得一种解读成功的快慰和美感享受。 一、用典特点: (一)如盐溶水,浑化无迹 大诗人杜甫说得好:“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①鱼玄机的用典达到了这种境界。如《早秋》:“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诗歌前两联写景,诗人选取嫩菊、山岚、凉风、清韵四种物象,组成了一幅早秋风景图;后两联写思妇征夫相思之苦,连用三个典故,第一个是用《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之典:“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玑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以回文锦字喻文字奇绝。第二个是暗用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第三个暗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典。征人思夫两地相思的苦痛,在时局动荡、干戈不止的晚唐时代是普遍存在的。诗人的吟唱,正说明她并没有忘怀痛苦的现实,女道士的心跟千千万万承受感情折磨的男女息息相通。但是限于诗人的身世和经历,对思妇和征夫的实际生活毕竟缺乏切身的体验,所以只好凭着自己的才学,化用典故加以咏唱了。 “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感怀寄人》)、“怅望佳人何处在,行云行北又归南” (《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因次其韵》)都是暗用宋玉《高唐赋》“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之典。“灼灼桃兼李,无防国士寻” (《感怀寄人》) 、“曾睹夭桃想玉姿” (《代人悼亡》)都化用《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浑化无迹,不知其为典故亦能理解。以上这些典故,都用得浑化无迹,但仔细品味,又觉是在暗用典故。 (二)反意用典,弥见创新 鱼诗用典十分灵活,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等,无所不备,最能显示其灵活性的,主要表现在对某一典故的反用。反用典故,是用典中比较高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驾驭典故的纯熟程度。如《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 一首诗来百度吟,新情字字又声金。 西看已有登垣意,远望能无化石心。 河汉期赊空极目,潇湘梦断罢调琴。 况逢寒节添乡思,叔夜佳醪莫独斟。 全诗共用了四个典故,其中颔联“西看已有登垣意,远望能无化石心” 这两句连用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出自于《登徒子好色赋》,赋中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东家邻女至美而其不动心来反驳:“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第二个典故出自于中国的望夫化石的传说,在中国历代书籍中,最早出现望夫传说记录者,便是《列异传》、《幽明录》诸书。根据魏晋时期的《列异传》记载: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随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2]。《列异传》原书已佚,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辑录佚文数十条,因而后世才得以见到部分面貌。后人一般用来比喻妻子思念丈夫,或者形容精诚之至。鱼玄机反意用之,自比为东家女,弥见创新,说西邻已有登墙窥己之意,我也岂能无望夫化石之心,一方面非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