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ppt
New* SIRIUS — 手术技巧 使用更长的支架 (覆盖整个病变) 优化支架的扩张(支架直径尽量配合参考血管直径RVD) 使用更短的球囊来进行预扩张和后扩张 在 E-SIRIUS 试验, 支架放置过程中无回撤现象 保证完全重叠支架 - 不留间隙 药 物 涂 层 支 架TAXUS (Paclitaxel) 血管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 放射性支架再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 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 再狭窄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 支架的广泛应用,再狭窄率也由单纯球囊扩张的30%-50%降至20%-30% 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再狭窄率有了更明显的降低 <10%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20%; 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30%; 管腔狭窄程度≥70%; 管腔面积狭窄程度≥85%; 管腔面积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1mm2; 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0.72mm; 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0.5mm; 术后即刻残余狭窄<50%,而在随访时增加到≥50%; 术后即刻残余狭窄<50%,而在随访时增加到≥70%; 血管成形术所获得的管腔直径丢失≥50%; 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50%(血管直径)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再狭窄诊断标准 人们广泛接受的还是靶病变狭窄程度在随访时超过管腔直径的50%。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五个阶段: ① 血栓形成期:血栓形成期发生于血管成形术后的1-12小时之内 ②炎症期:炎症期发生在PTCA术后即刻,约可持续7天左右 ③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期 血管成形术后24-72小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开始增殖,7-14天达高峰,约可持续1-2个月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④基质大量形成期:在介入性治疗后1-2周,即开始有基质的形成,在3个月后达高峰,约可持续1年以上 ⑤血管再塑期:血管的“再塑” 。主要指血管壁细胞,尤其是中层VSMC的内膜下迁移、增生、肥大、细胞外基质聚积和纤维化、细胞的重排, 壁腔比例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与单纯球囊扩张不完全相同 ①.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率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紧密相关 ③.其他因素,如炎症、金属支架造成的动脉损伤及内膜过度增殖 介入医生必须: 对患者临床评估 对血管病变作分析 合理选择器材 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正确的术后处理 患者临床评估 患者相关因素: 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性、病程、原发病、心功能、治疗模式、经济状况、并发症 主要相关因素: 性别、生活习性(吸烟)、病程(慢性、急性) 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erruys等对3072个患者3736个病变球囊扩张术后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研究证实血管直径、术后即刻的最小管腔直径(MLD)与术后再狭窄明显相关。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TRESS和BENESTENT 研究 血管直径在3.0mm以上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小于3.0mm的血管; 单纯支架治疗组中血管直径在2.6-3.4mm者再狭窄率低。 血管直径小于2.6mm时任何介入治疗器械的再狭窄率都非常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部位: 左前降支(LAD)为高再狭窄率的冠状动脉分支,当病变位于LAD,血管直径又较小时,随访期间的再狭窄率更高,即LAD为在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率(50-70)明显高于自身冠状动脉,尤其是近端吻合口及体部。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部位: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血管分叉处病变不仅即刻效果相对较差,其远期疗效也差,即再狭窄率较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介入前的血管狭窄程度 MLD越小,术后的再狭窄率越高 Hirshfeld等的研究显示, 狭窄程度<75%时,再狭窄率为25% 狭窄程度>82%时,再狭窄率为50%左右。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与血管开口处病变相似 即刻成功率低(50-75%), 再狭窄率高(50%左右), 再闭塞率高 患者的症状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冠状动脉的再狭窄情况,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长度: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病变的长度与术后的再狭窄率具有相关性 病变或置入的支架长度超过15mm时,术后的再狭窄率将增加 尤其是在血管直径较小(例如血管直径在2.5-2.6mm以下时)的长节段病变再狭窄率更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 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低 再次再狭窄率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