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涌乡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涌乡志.doc

小涌乡志 前言与概况 我村自开村至我光复后各姓氏多数在自己的族内发展和管理。其中的变化情况,则由轮值管太公箱的理事进行记载。由于建国后避免怀疑搞宗派主义的问题,因此绝大部份的人将族谱毁掉或已遗失。 结合目前我县、镇二级的指示,为了不致忘记诸姓氏先祖过去的创业精神,使下一代不忘前代的事迹。故有必要实事求是的编写好这份村史。然我村姓氏多,人口分散,只凭向个别访问了解和召开有关年纪较大的长辈与知情人士进行研讨。提供搜集和一些家史资料作为参考,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些不实之处,敬请给予指正。 小涌原名是小里涌,明朝易名为锦鲤乡。经过一段时间又用回小涌这个村名。我乡属顺德县乐从镇辖下一条乡(即村,行政村),距离大良镇约19公里,距离乐从镇面4公里。东南面与岳步村扣接,北面到基围边,基围(堤围)外是潭洲水道(东平河)。基围边隔河对而是佛山市效新市(旧佛山市澜石镇)。小涌灯笼沙(金龙岛)面积约100亩。该沙在登洲(顺德陈村镇)与小涌这间的河中心,从民国初一直以来不断由上游冲积而成,适宜种蔗与竹荀。北河是登洲。小涌村边有一条公路可通往岳步与乐从(荷岳路)。1970—1985年有广州至岳步和大墩至广州这两班车行驶。据了解调查,南宋末期,曾氏、何氏都是由南雄逃亡至此开村,距今约710年,始初是一片坦地,最先开村就是锦鲤南庄。大步头就是河边,经过多年的冲积坭土,以后逐步建起房屋居住,加以不断发展。一年一年地过去,姓氏也一年一年地增加。计人口最多为曾氏,其次是梁、何、杨、蔡、区、容、郭、潘、伍等姓氏。有些人反映在北山这块地有李氏的遗址,但毕竟没有后代,不足稽考。今据个别还存有的家史作为参考,加以推算。 清末民初时期 我村的农业生产以种桑养蚕耕塘养鱼为主。由于面向国内外,因此蚕桑一年6—7造,不断地搞好饲养以利国家。至于耕塘养鱼也是满足城乡地需要。我村养蚕多年,很多老农得出宝贵经验,为下一代培养出养蚕人材。这时期男耕女织,热爱劳动,为创造财富而努力。丝偈和个人的踩偈同时并举。解决了很多劳动力,加以有些人外出谋生,如梁氏载南、俨之到广州学生意,清末光绪年间在黄沙如意坊开设萃生祥杉店。继而开设海源、宏昌隆、盛德等杉店,四会城仓冈海安杉店。昆季(兄弟)二人培养乡间子侄就业。在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在广州就任大元帅,继而成立国民政府。当时正产除叛军陈炯明之后。军阀滇贵军杨希闵、刘震环,驻广州意图割据的时候,梁载南曾任广州市总商会(会长邹殿邦、副会长胡颂棠)七十二行的杉行会董。一直至1924年曾为国家筹缴粮饷,安定军民与投资兴建粤汉铁路。梁俨之曾任四会县商会会长,一直到1924年杉业失败为止。何氏有何应三、何衮卿在黄沙如意坊开设兆昌源杉店。脉涌区信波在如意坊开设万昌成杉店,脉涌杨信早年在广州开杉铺。由于得到当时地方官的关照。生意越来越兴旺。杨信出资亲手兴建杨家祠(位于南胜)。杨信又与何应三修筑一条石路由社学一直伸至北便基围边。乡间曾寿眉、曾星扶、曾璧扶也营杉业。可谓杉业发展一时。可是好景不常,大部份在于1924年左右逐渐失败。至于我乡的文俗特点:“俗质去文、贩木为商,余皆力本”,是否因此而得来。 明善社学建于200年前,是由何、梁、杨、蔡、区五姓集资筹建。当时有“五府”和“五美堂”之称。始初由郭仲培先生掌教社学,内有两副刻木挂的对联:“明离先继业;善积庆重来”,另一对“衣冠肃整尊严气;昭穆分明左右行”。 五姓为了联合抵抗曾氏和培养子侄就读提高文化知识而筹建。先后有郭仲培、梁楚乔、何亦如、何采臣(岳步人)、郭荣、何纪林、梁昭文等先生执教。使儿童文化知识不致中断,由于封建统治和宗派主义的影响,因而一些小问题而引起不应有的械斗。据了解民国后发生过二次;其中一次打死梁家一人,焚烧了两间房屋,另一次和谈了结。当时周瑜六主张要打,曾马济之父与叔父主张要打。而马济这祖父竭力制止。后来五府方面得到大墩表叔朋和梁其等二人从中相劝。而曾家由大富谭学等于1930年间在宽成丝偈开和约会。当时由梁述之起草和约。结果从此得到和好,冰释前嫌,解决过去械斗的问题,化干戈为玉帛。 民国时期 1932年的时间,亦即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之后,也是陈济棠、林云陕筍”。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校进驻贫宣队管理学校,教师定期下生产队劳动,体现生活,回顾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受到的极严重的影响。 1978—1985年,十年动乱之后,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恶阴谋,教育事业逐渐走上正常轨道,学校按三中心办事,注重发展教育。特别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和召开科学大会后,各中小学智力于教育,在学制、教材、课程设置所设教学科目。能恢复文革前的正常状态,各小学开办小学附设初中班,满足学生就近就读。教师、班级、学生比以往增多了,校舍设备正逐年完善。教育事业出现可喜形势。小涌乡府各级领导对学校教育事业能鼎力支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