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褶皱构造二.ppt
上一讲思考、讨论题 简述褶皱的基本要素。 褶皱的描述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Richard分类方案依据是什么?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什么意义。 简述Ramsay提出的基于等倾角线的褶皱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第四章 褶皱构造 褶皱几何学 褶皱分类 叠加褶皱 褶皱成因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也称为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而形成的褶皱。原来褶皱面或轴面叶理作为褶皱面。叠加褶皱是确定岩石变形发生、发展先后顺序的重要依据,是查明岩石变形历史的关键。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一型—横跨叠加:第二期滑褶皱“横跨”叠加于第一期水平直立褶皱上,其差异滑动方向与第一期的褶皱面平行。两期褶皱轴近于直交。两期背形相叠加形成穹隆,两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造盆地。 穹盆构造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二型:新月形、蘑菇形:第一期为平卧褶皱,第二期滑褶皱轴向与第一期褶皱轴垂直。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三型:共轴叠加;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于第一期斜卧褶皱之上,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两翼被再次褶皱成波状弯曲。所以在平行褶皱轴剖面上难以见到叠加现象。但是在横剖面上,则出现明显两次转折图形。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重褶现象: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倾竖褶皱群的发育: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早期构造(线状、面状和褶皱)产状有规律地变化 第五节 褶皱作用 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纵弯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 压扁作用 褶皱构造的观察与研究 一、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1.物理与化学因素 (1)成分:较硬岩层称为“能干层”,形成的褶皱幅度较小、厚度基本保持一致;软弱岩层称为“非能干层”,形成褶皱幅度大,岩层厚度变化较大 (2)岩石结构(层理、 叶理)与其均匀性: (3)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 2.力的作用方式 纵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或滑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1.定义: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纵弯褶皱作用。 2.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毕奥特(M.A.Biot,1957)和兰伯特(H.Ramberg,1960)分别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论述了纵弯褶皱用的形成机制,提出主波长理论。J.G.Ramsay(1987)对褶皱发育的主波长与褶皱层的厚度和粘度比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岩层受力后,将发生弯曲; 有两个力来阻止它发生弯曲:刚性层自身的内聚力;围限介质的阻力。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两个阻力限定褶皱波长向不同方向发展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主波长:岩层将按照最小功原理,达到1)做功最小;2)抵消二者的阻抗,而发生弯曲。此时所形成的褶皱的波长称为主波长(Wi)。岩层最易形成这种褶皱。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主波长公式: 纵弯褶皱的主波长 与所受作用力的大 小没有直接关系, 而与强硬岩层的厚 度和强弱岩层粘度 比有关系。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厚度的关系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50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10 二、纵弯褶皱作用 (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在夹于软弱岩层的强硬岩层发生褶皱时,其周围弱岩层发生不同的效应,接近硬岩层受到硬岩层影响而一起弯曲,远离硬岩层时则弯曲变弱而消失的范围称为接触应变带。 (三)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单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平面应变 中和面 线理产状 伴生构造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是多层岩石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在不同力学性质的岩层中的两种反应,但它们都是顺层剪切应变下变形的结果。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弯滑褶皱作用 各单层虽有中和面,但整个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 各岩层的厚度在垂直层面方向上保持不变,呈平行关系; 由于层间滑动,往往在转折端形成空隙——虚脱现象; 在层面上形成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擦痕,在褶皱翼部产生旋转剪节理和同心状剪节理、层间劈理和破碎带。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弯流褶皱作用 剪切方向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呼吸衰竭ppt(共40张PPT).pptx VIP
- 7.1《风景谈》课件(共41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QXT3传感器中文操作手册.pdf VIP
- 病理科医疗质量自查表.docx VIP
- 菲亚特博悦说明书.docx VIP
- 2014-6-30电力变电站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围墙、防火墙.pdf VIP
-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VIP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教学大纲.docx VIP
- 2025青海公司所属华电(格尔木)能源有限公司面向华电系统内外招聘18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