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师大版七上《秋颂》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北师大版七上《秋颂》ppt课件.ppt

一、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夜莺颂》 、《希腊古翁颂》 、《秋颂》、《圣亚尼节前夜》、《依莎贝拉》等。 1804年父亲去世,1810年母亲病故。 1811年,济慈离开学校,开始学医。 1816年,发表十四行诗《孤寂》,后弃医从文。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完成《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圣亚尼节前夜》 长诗写于1819年初,诗人借圣亚尼节的传说,写了一则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的浪漫故事。 揭露了理想的美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夜莺颂》 1819年5月的一个早晨,济慈聆听莺歌时花三个小时写成的。 没有直接描写夜莺的词,诗人主要是想借助夜莺这个美丽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希腊古瓮颂》 写于1819年5月,几乎和《夜莺颂》同时产生。 从诗的形式上看,这两首颂诗基本相同,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遵照济慈的遗言,墓碑上写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 9月,遵医生之嘱,由友人陪伴去意大利休养。 1821年2月23日在罗马去世。 二、课文内容解析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第一节:描写秋景,点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诗人敏感地观察到,在秋冬携手的季节,早晨总是朝雾缭绕,而黄昏又总是暮霭笼罩。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了。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第二节:描写秋收,勾画田野麦场忙于劳作的丰收景象和快乐。 通过秋的巡礼,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点明了秋季的特征,让读者看清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3 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在婉啭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第三节:描写秋声,是秋之颂歌。 运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地深化了颂秋的主题,给秋注入了生命和阳光,使它焕发出温暖和煦的光芒。 三、课文思想解析 歌咏秋天季节的成熟、丰硕、温暖和美好。 通过对大自然美的生动描绘,表达对现实的鄙弃和不满,并以此来对抗邪恶,追逐生活理想 。 四、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 全诗分三节,相对独立而又各自完整,统一于秋之颂的主题。 2、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运用多种诗歌表现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生动逼真的描写、丰富美好的想象,生动传达了诗人激动喜悦的情绪、自然律动的情感和乐观 3、融情于景。 济慈的写景、写人不是纯客观的、照相式的,而是充满了感情,如“果实圆熟的秋”,“成熟的太阳”,“甜核”,“永远暖和”,“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这些形容词和形象都是温暖的。 4、运用拟人、头韵、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段。 把秋天比喻成催万物成熟的太阳的挚友,秋天和太阳在这里被比拟成人 。 运用头韵,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的特征,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五、思考与练习提示 1.济慈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以此诗为例,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2.大量评论对《秋颂》皆冠以“完美”二字,试从意象、手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意象:

文档评论(0)

sdfgr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