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民族群的文化固守与传承.doc
移民族群的文化固守与传承
——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例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吴雪梅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实例,从族群认同、传播方式、双语制的运用阐述移民族群的语言及文化的固守与传承机制。审视“现代化”框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质疑单线进化的历史。
关键词:移民族群;小茅坡营;语言及文化;传承;现代化
湖北有苗族,根据实地调查材料佐证,今天湖北省境内的苗族属于移民族群,[1]主要是清乾嘉年间从湘西、黔东北迁到鄂西的苗族移民,其中98.2%分布在鄂西,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化变迁是移民族群生存的常态。对湖北苗族的文化变迁,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2]但经历了从国家到地方各层次历史转型的冲击,从祖居地到迁徙地的变迁之后,移民族群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延续?本文以鄂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苗族聚居区——宣恩县小茅坡营,一个湖北省唯一保存苗语的村落为对象,通过对其苗语的保存及使用现状的考察,探讨移民族群的语言及传统文化的固守与传承。
一、小茅坡营村的语言及文化的保存现状
小茅坡营村是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团结管理区的一个行政村,它背靠板寮镇,与之相距8公里,与对面的团结村相距3公里,与河沟上游的大茅坡营村相距4公里,与河沟下游的黄家河村相距3公里,这些相隔的地段至今都无人居住,形成了一个偏僻而相对封闭的山寨。全村共分五组,根据2002年的统计,全村共有住户125户,总人口441人,平时能用苗语交谈的有300余人,其中:一组30户,92人,人人会讲苗语(包括外来媳妇和小孩);二组23户,95人,除外来媳妇和小孩,其余人都会讲苗语;三组47户,176人,40岁以上的人会讲苗语;四组9户,30人,50岁以上的老人会讲苗语;五组16户,68人,仅剩4个60岁以上的老人会讲苗语。从中可以粗略地看出,一组、二组村民的苗语讲得最好,三组略逊,四组、五组最差。从年龄层级来看,50岁以上老人基本都会苗语,中年人次之,部分年轻人丧失母语能力。从姓氏上看,小茅坡营苗族主体由龙、石、冯三姓构成,龙、冯二姓的苗语保存得最完整,石姓次之。
小茅坡营村属于典型的苗汉双语型村寨,他们在村内讲苗语,与外界交流讲汉语。以冯发益家为例,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两岁的幼儿,皆能说一口流利的苗语,能唱苗歌,讲苗语故事,甚至家中的狗、牛、羊都懂苗语的吆喝或训斥。每当有外村人进寨来,他们马上换成汉语与之交流。
小茅坡营苗族是自乾隆16年至嘉庆元年间从湘西花垣董马库一带迁来的。[3]乾嘉苗民起义失败以后,湖南省永绥地区(今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苗民,为了逃避战乱,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到此地定居,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2000年,小茅坡营村苗民重返董马库寻根,[4]虽在语音上略有差异,但能与当地人用苗语正常通话,基本可以证明,小茅坡营村的苗语与董马库的苗语一样,同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湘西方言的东部土语,其语音、词汇和语法都具有湘西方言的一般特点。
在语言得以完整保存的前提下,一再的迁徙和家园重建所产生的强大族群内聚力,致使小茅坡营苗族的部分传统文化也顽强地保存下来。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在发生急剧变迁的同时仍保留了苗族原有的文化因子,如具有鲜明苗族特色的犁、挑篓、苗背篓、柴码等生产用具;打猎时仍然使用火镰;饮食上保留了独具风味的酸汤、酸鱼、酸肉,好饮酒,常以大碗饮之;在建筑风格上,以干栏建筑为主,也有吊脚楼,但与土家族的建筑有细微的差异,如在木地板下面垫有若干石头,使地板悬空,每根木柱下面都垫着一块精雕细刻的青石,使整个房子悬空而立,堂屋宽敞,无大门,火塘屋中有火坑,四周镶石条,坑内置三脚架,火坑的后方为家神所在地,不准坐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则较好地保存了与祖源地同形同质的特征:(1)完好的风俗习惯。如婚俗,规定结婚时新娘只能从侧门进屋,在门槛外放一只筛子,筛内点一盏油灯,新娘进门要跨过筛子,谓之过火,以辟邪。婚后新郎新娘三天不同宿。丧葬习俗,老人死后,入殓前先放在堂屋的木板或竹席上,头朝火坑家神一方,以示不忘祖先,由苗老师开路后方能入殓。发丧时,由死者亲属背布,手持长刀引路,上山安葬。坟墓呈圆形,周围砌长条石块,称之为“苗坟”。年节习俗上,最隆重的节日是过苗年,时间为正月初一后的逢“戊”或“子”日,有诸多禁忌。四月初八过“牛王节”,清明节举行清明会祭祖。(2)崇尚祖先崇拜。在堂屋的神龛上供奉“x氏堂上历代昭穆祖先”,将家神供于火坑柴尾处,择时拜祭,供以酒肉。盛行还大牛愿、还小牛愿、还猪愿等祭祀仪式,由苗老师做仪式的主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