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又到一麦收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又到一麦收时.doc

又到一年麦收时 记得三十年前,八九岁的我和六七岁的弟弟,天刚蒙蒙亮(四点多钟)就被父母从炕上唤起,跟他们一起去田里割麦子。有时候实在睁不开眼睛,叫不醒,就会被硬生生的提起来,牵到地里。有一次弟弟实在太困了,怎么竖他都起不来,母亲就叫他在家给我们做早饭,弟弟迷迷糊糊地答应了,可当我们日上三竿回家吃饭时,他却还在炕上美美的睡着,娘使劲的摇他,想把他摇醒,他却含含糊糊的说:“嗯~,俺困,俺不吃饭了!”气的爸爸举起巴掌想扇他的屁股,被娘急忙拦下了,说:“六七岁的孩子,你着啥急啊,孩子累了,让孩子睡吧,我去做饭。” 我和弟弟从会拿镰刀起,就加入了割麦的队伍中,父亲在前“搭腰”,我和弟弟在中间,一人一割行小麦,母亲在后“捆腰”,一家人正好形成一铺。农村是个大课堂,在长辈们手把手的示范下,我和弟弟很快就成了割麦的能手,割麦、搭腰、捆腰样样精通。我们俩和大人一样一人一铺,与父母齐头并进,四亩地的麦子不到两天就割完了,爸和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时候割完了麦子,农活才算完成四分之一,当时我们四队只有两个轧麦子的场院,十几家人合用一个,就得抓号决定压场的顺序,所以麦子只能一小垛一小垛地暂时攒在地里,于是我和弟弟抱着一个个和我们身高差不多高的麦捆,一瘸一歪的在骄阳下行走在坑洼不平的麦田里,汗水和满脸的尘土和(huò)成泥水流下来,流进眼睛里,痧的眼睛都睁不开,腿腕被尖尖的麦茬扎得遍体鳞伤,一双小手被晒得又干又硬的麦芒刺得生疼,有时候麦芒扎进肉里,你越动它就扎的越深,那滋味真是难受极了。 在轧麦子之前,为了少占空间,还得把麦子用“鉔刀”拦腰截成两段,只把麦头运到场里。这种劳动,我和弟弟又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我们力气小,摁不动“鉔刀”,就递麦捆,还与父亲一起运麦头。那时候的运输工具只有两轮的小拉车,我家唯一的动力来源就是家里的那头老黑牛。牵牛、装车是我们的活计,若赶上黑牛怀着牛崽,就只能用人拉车了,有时候我牵着绳子与父亲一起弯腰弓背的在前面拉车,有时候我与弟弟和娘在后面使劲的推车,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我们多用点劲,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父亲才会轻松一些。劳累与贫穷,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使父亲的脾气特别暴躁,当拉麦子的车在半路翻车时,倒霉的往往是我和弟弟,但我们最惬意的事情却是在回来的路上能坐上父亲的小拉车。父亲在前面拉车,母亲在后面推着,我和弟弟坐在车上,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涌动的都是幸福的滋味。 轧场是收麦的关键环节,谁家轧麦时,一大家人齐上阵,人多时有二十多口,我们有的用镰刀“破腰”,有的用木叉把麦子摊在场里,不停地翻晒,中午等麦子晒到干透时,压场的拖拉机就会来轧场,拖拉机拉着一个大铁滚子一圈圈的在麦子上轧,麦粒被轧出来铺在麦秸底下,为了轧得均匀,人们还要在拖拉机给别人轧的间隙里翻场。麦子天空气特别干燥,再加上小麦泛起的热浪一阵阵扑在人们的脸上,使人喘不上起来,擤一把鼻涕,吐一口痰,里面掺的都有泥儿,但一大家人互帮互助的热乎劲儿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堆起的麦堆还需要借着风扬出麦壳才能入库,“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的人干不好,记得那时候父亲兄弟三人都是扬场的能手,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大爷和二大爷一人一把木锨,侧身把小麦高高的地迎风扬向天空,麦壳被风吹到一边,金黄色的麦子雨水般落下来,爸爸带着草帽用扫帚扫去麦粒上的麦秆,不一会儿一座金字塔式的麦山就出现在你的眼前,那麦堆里绝对不留一点麦壳,而麦壳堆里也不会有一粒小麦,来之不易的粮食,一粒也舍不得浪费。 收麦的过程至此才算接近尾声,一袋袋的麦子运进仓库后,勤俭的母亲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又开始在鉔掉的麦根里捡麦头,到麦田里拾遗落的麦穗。这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据母亲回忆,那时候为了鼓励我拾麦子,她用买来的杏儿做奖品,我拾一圈就奖给我一个杏儿,那甜甜的杏儿成了我帮母亲干活的动力,也使枯燥的工作焕发了无穷的魅力。 麦子年年收,年年景不同。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提高,农业机械的逐步完善,人们逐渐从琐碎、劳累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过去个把月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几天就会完成,如今当我给十三岁的女儿讲起这些经历时,她以为我在讲一个遥远的传说;社会课上,当我对学生讲起近三十年的农业发生的变化时,学生像是在听故事,但是,那些深刻的记忆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留在每一个七零后农村孩子的生命里。 (如今虽然已经用联合收割,用电机浇地,用播种机播种,但我奉劝父母有地的朋友们:即使给父母再多的钱,在过麦秋时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回家搭把手,因为有很多活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必须得亲自去干,繁忙的麦秋季节,父母最需要的是一双手,和你精神上的支持!哪怕是回家做顿饭、烧壶水也会让父母觉得很高兴的!)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