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虽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doc
虽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 成功更是需要“成功”的推动。
各位老师:
??
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学习!
作业很多要求结合教学实例来说明的,我希望大家实例是自己现在所教的教材版本。
这次学习要求2次作业,1个教学设计与反思要评荐的。
?
罗老师27
2011年12月3日
研修日志:提交数 315 评论数 71 班级推荐数 4
我的教学故事:提交数 78 评论数 31 班级推荐数 3
作业:提交数 221 评论数 19 班级推荐数 10
论坛研讨:发帖数 382 回帖数 799 精华贴数 2
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数 58 评论数 5 班级推荐数 0
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 2 评论数 19
学员数:104
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以一个片段为例),说说自己是怎样机智处理生成
刘伟红
通过学习本课程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我了解到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生成是在教师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源自于学生突如其来的新情况。
下面说说自己在课堂教学时突发生成的一个小故事。
在教学一年级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激趣导入后进行新课的教学,然后是目标的检测和总结。导入和新课的教学学生都很有兴致,可一年级的小朋友毕竟是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就在目标检测的时候,无独有偶,窗外飞来了几只小蜜蜂,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它们吸引了过去,这些小家伙们都兴奋了起来,喊:“蜜蜂,蜜蜂……”正在大家都叫起来的时候,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彦浩同学却说了一句:“飞来了2只蜜蜂,又飞来了3只,一共有5只蜜蜂了。”听着他说的话,我知道这是激趣,也是教学生成的好时机。我马上顺着小浩同学的话语引导他们“飞来了2只蜜蜂,又飞来了3只,又飞来了3只,一共有几只蜜蜂了?”“刚飞来了8只蜜蜂,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3只,一共有几只蜜蜂了?”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这些现象随时有可能发生,机智的处理突发生成现象,会使课堂更加的生动精彩。
:
教师评语: “飞来了2只蜜蜂,又飞来了3只,一共有5只蜜蜂了。”本是一个意外,可是教者的宽容和智慧让课堂变的精彩。在教学案例中,教者采用了将错就错和顺水推舟策略。
二、举一个教学实例,说说自己在这个教学实例中运用了哪些预设和生成策略?
张盼
教学实例:物体分类
在教学“物体分类”前,我在想:我要不要告诉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是把它们的特点一一说出来还是简单表达?我思考了很久,因为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讲得太详细了,他们可能会更加不懂,所以,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语句:球(圆圆的),圆柱(圆圆的,长长的),长方体(方方的,长长的),正方体(方方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拿起学具,先观察,再用手摸一摸,然后把看到的、摸到的感觉说出来。学生会边摸着球边说:“球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摸着圆柱说:“圆柱也是圆圆的,但是有平平的面。”我就问:“圆柱有几个面?”学生就马上找到两个面,而且说:“圆柱长长的。”学生摸着长方体说:“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还尖尖的。”我就告诉他们:“那是角,能数出多少个角吗?”学生很快找到说:“有8个角。”接着我引导学生:“请同学们观察那6个面,再说说你看到什么。”学生观察后说:“有的大有的小。”学生摸着正方体说:“正方体有6个面,而且一样大,还有8个角。”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一摸,就找到了各种物体的基本特点。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我运用了“调整预设,灵活生成”和“捕捉点化,促进生成”这两个预设和生成策略。
教师评语: “调整预设,灵活生成”和“捕捉点化,促进生成”这两个预设和生成策略恰到好处得运用,让课堂更灵动。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以一个片段为例),说说自己是怎样机智处理生成
刘秀珍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或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时,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灵性,化“腐朽为神奇”,使教学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方向行进,或者说让这些尴尬的,不和谐的音符,生成为教学的亮点。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突然一个学生说:“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也是相等的。”我认为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修改了板书,把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改为“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个学生就发现了:“那正方形不就变成长方形了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长方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议论开了,最后形成两派对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