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历史九下《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课件ppt.ppt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高科技,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小结: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 爵士乐 第八单元 17课 、 第三次科技革命 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19课 、 现代音乐和电影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学习目标 1、识记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领 域;理解记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特点;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知道以德莱赛、罗曼·罗兰、贝克特、毕加索等人的主要成就;学习毕加索烈的社会责任意。 3、了解 爵士乐的起源、发展、演奏特点、影响;简单知道电影的诞生、发展;了解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 第三次科技革命 标志 时间 特点 影响 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重大突破为标志 1、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登月第一人:美国 阿姆斯特朗 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 每2年甚至半年换代一次 电子计算机 2年 激光 4年 移动电话 6年 原子能 第三次工业革命 65年 电动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84年 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 材料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同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有何特点? 科技进步因素在生产力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80% 60% 5%——10%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材料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那一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中国为了追踪世界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是什么? 2、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有何体现? 影响 结论 标志 时间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电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进入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 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 B C D E F G 第一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 ),第三次的是( ) CD ABE FH 练一练 文化 文学 艺术 美术 主题不明确 法国 反映音乐家的失败 法国 批判美国生活方式 美国 内容 作品 作者 国别 德莱塞 《美国的悲剧》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创作了《格尔尼卡》 音乐 爵士乐源于非洲,发展于美国南部,特点是即兴演奏。 电影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以娱乐大众目的。 德莱塞 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贫苦移民家庭。中学未毕业,12岁便自谋生计。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堕落成为杀人犯的故事。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他既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美国的悲剧》 小说问世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奢谈,没好好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内。于是,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恶性发展,克莱德终于走向自我毁灭之路。小说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美国的悲剧》剧照 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毕加索(1881—1973) 1937年4月26 日发生了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1600多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