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伤仲永课件.ppt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考中进士第四名。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后又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曾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列宁称赞 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隶( )邑( ) 谒( ) 二、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再读课文。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 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 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翻译成果。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利:名词活用为动词,以……有利 (3)理解一个重点句式 1.“不使学”即“不使(之)学” (省略宾语): 不让(仲永)学习。 (1)理解一个重点词语 1.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1)理解几个重点词语 1.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2.卒之为众人:最终 3.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4.且为众人:尚且 5.固众人:本来 (2)理解几个重点句式 1.“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倒装句): 从扬州回家。 2.“受之天也”即“受之(于)天”(省略句): 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疏通文意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整体把握文章 1.方仲永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1.“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二、揣摩语言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三、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的最详细? 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重点在哪一部分? 原因: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接受后天教育 后天教育比天资更重要,它是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最重要条件。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文档评论(0)

zhiminw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