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pdf
第39卷第2期 大气科学 Vbl.39No.2
2015年3月 ChineseJoumal Sciences Mar.2015
ofAtmospheric
张净雯,李建平,李艳杰.2015.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J]大气科学,39(2):22l一234,doi:10.387
IntraseasonalcharacteristicsoftheIndo—westPacificconvection Jounlal
zhang Yanjie.2015 0scillation[J].chineseofAtmosphe“c
Jingwen,LiJianping,Li
l_234.
Sciences(inChinese),39(1):22
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
张净雯1’2’3李建平1,4李艳杰1
l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成都市气象局,成都610072
4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75
摘要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
PacificConvection
对流活动均存在反相变化的关系,将之称为季节内尺度的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ndo_West
亡的生命周期是由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及其传播造成的。对流扰动首先在赤道中西印度洋形成,随后逐渐向东发
展变强,在其继续变强的过程中将分两支传播:一支由赤道印度洋向北传播,至印度半岛南部后逐渐减弱消失;
另一支沿赤道继续东传,在海洋大陆受到抑制,快速越过海洋大陆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又开始发展变强,随后北
传至西北太平洋区域逐渐减弱,最终至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到日本区域消失。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位相,详细
分析了不同位相对应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特征,最后给出了IPc0事件演化示意图。
关键词 30~60天振荡低频对流偶极型 传播 印度洋一西太平洋
文章编号 1006—9895(2015)02—0221.14中图分类号P427 文献标识码A
doi:lO.3878/i.issn.1006—9895.1403.13296
IntraseasonalCharacteristicsoftheIndo—WestPacific
COnvectionoscination
zHANG LI
Jingwenl’2一,LIJianpin91一,andYanjiel
、sInte sciencesnnd Fluid
KeyLdbordtory耐NumericnlModeling知rmmospheric GeophysicnlDyndmicsqAsG、,instituteojAtmosphertc
Physics.ChtneseAcndemy可sctences,Bening、∞Q鹚
2Untvers诖y可chtncseAcndemy可sciMces,Bebing、嫩49
3Meteo,_ologicdt8ured科可ChengdHcil)),Chengd“6、O叽2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地区泥石流预警预报模型研究--以密云县石城镇为例.pdf
- 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pdf
- 北京城市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在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pdf
-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思考.pdf
- 北京山区泥石流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pdf
-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历程与展望.pdf
-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研究.pdf
-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 北京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pdf
- 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pdf
- 印度洋构造过程重建与成矿模式: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启示.pdf
- 历史勘察数据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有效利用.pdf
- 县级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现状的思考与建议——以浙江省为例.pdf
- 参加CMIP5计划的四个中国模式模拟的东亚地区降水结构特征及未来变化.pdf
- 双卫星导航系统相位平滑伪距在车载定位中的应用.pdf
-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对延边地区深部地壳的置换作用:显生宙花岗岩的+Nd+同位素制约.pdf
- 可口革囊星虫Phasolosma+esculenta体腔液的抗菌活性研究.pdf
- 吉林松原5级震群的重新定位研究.pdf
-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法研究.pdf
- 哈尔滨地铁1号线太平桥联络线应急监测的设计与实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