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羲之.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家王羲之.doc

書法家~王羲之 改編者:新興國小 五年二班 王玟靜 資料來源:.tw/ .tw/ox_view/club/pen/A2.HTM .tw/ox_view/club/pen/A3.HTM 王羲之的身世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的身世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 人,因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故稱右軍,其書兼擅篆、隸、真、行、草、飛 白諸體之妙,總各家之長,冠絕古今,無 <書聖>。所書蘭亭帖尤馳譽寰宇!其第七子獻之,字子敬,官中書令,精書如其父,人謂其書如孤峰四絕,迴出天外明.王 .臨王羲之帖。 明末浪漫主義的主角是王 (西元一五九二~一六二五年)字覺新。他的作品,就好像鬱屈的東西,不斷湧出,又好像是沿著山陵奔向平地的熔岩之巨流。   看慣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寧靜的大人技藝的人們,一見到王 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悅耳的輕音樂一般。      然而,對於終生未停止過淳化閣帖中心的臨書(附圖的王書,亦為月半帖的臨書)之王 來說,則除卻以意志來使文字連綿的,一種對時代感覺有敏銳感應的發想法不談,則一如伏見沖敬所言----<羲之是不死鳥>,王 乃祖述了晉唐的傳統,並沒有特別去嘗試異端的心意。   只是一如王 所說的,<最初走近帖裡很難,最後則很難走出帖外>這種話所啟示,王 乃一面據於古典,另一方面則並未失去本來就不應該失去的<自由>。.tw/    王羲之.蘭亭序 .tw/ox_view/club/pen/A2.HTM   東晉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遊會稽山陰,和孫統承、公孫綽等四十一人集會於蘭亭,揮筆所寫 的就是這個<蘭亭集>。據說這篇序文受到當時南方貴族間信奉的老莊思想頗多的影響。   被稱為王羲之最高傑作的<蘭亭序>,雖然世間流傳形形色色的佚事,但據說最後歸於唐太宗所有,因為殉葬於昭陵之故。  唐太宗在世時,蘭亭序複製品甚多,今天所謂的蘭亭序據說有三百種之多。這裡所揭示的是收藏於蘭亭八柱第三的原本,在帖首和帖尾各蓋有半塊<神龍>圖章,所以叫做<神龍半印本>。雖然摹拓得相當忠實逼真,但仍有稍欠筆力之嫌。固然研究蘭亭序對摸索王羲之的筆法,是頗為重要的一件事,但另一面對了解唐代書法的筆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資料。至於各種版本上的種種變化,正好誠實地展示了唐初行書的一斑。 王羲之.十七帖 .tw/ox_view/club/pen/A3.HTM   對於有意把書法當做學問來研究的人來說,沒有人比王羲之更棘手的事。假設沒有王羲之的存在,反而痛快得多。   羲之是否實際存在,且不去討論,然而自隋唐以來的長久的中國書道史上,羲之的書風成為強大的學究派主流,則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強大的學究派中,最為正統的便是十七帖。   西川氏在行書篇中說明過,羲之的書道乃是以均衡感來捕捉流動的律動,而在草書的這個十七帖中,幾乎每一個字也都如此,如果在觀念上先認定巧美的字,則一開始就不受歡迎,要在必須虛心去學習而已。   -------------------------------------------------------------------------------- 王羲之.樂毅論   唐褚遂良的<王羲之書目>中,以王羲之<樂毅論>為首。隋智永讚為<正書第一>,並說有梁朝摹本。明代有名的收藏家吳廷得到絹本真跡,吳廷教刻石,印成<餘清齋帖>。不過這本人帖是梁朝還是唐代摹的,議論紛紛。摹本也有不同的系統,日本正倉院所珍藏的臨摹本,跟這很相近,可能是承傳最古的筆勢。所刻的各帖,也以這本最精妙。小字固然美,放大以後,仍然愈看愈覺得筆勢勁美。 HYPERLINK .tw/ox_view/club/pen/A1.HT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d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