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分享.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案例分享.ppt

二、现状分析 三、引发的思考 四、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 五、死亡教育的内容 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七、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 八、绘本分享 八、绘本分享 八、绘本分享 八、绘本分享 八、绘本分享 德育案例分享 ——论死亡教育的缺失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 小雪从小跟着外婆在农村长大,跟外婆感情很深。上小学时,小雪被父母接到城里来读书。小雪上二年级时,外婆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小雪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似懂非懂,由父母带着回家参加外婆的葬礼,并全程一言不发。葬礼回来后,小雪整天目光呆滞,又常常突然大哭起来,并称自己看到了外婆,不相信外婆去世,不愿意去上学,无法从外婆离世的悲恸中走出来,只能整日由妈妈陪伴。 一、案例呈现 案例二: 2015年3月,杭州某小学一名四年级的女生因作业被老师叫来家长,孩子的妈妈将孩子带回家中补作业。回家以后,妈妈让孩子先上楼,自己去停车。就在妈妈停好车走楼梯上的时候,小女孩从7楼的家中跳了下来......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三: 2010年3月,河南省新密市少年张某因怀疑同学赵某告发其盗窃行为,用菜刀在赵某头部、颈部、背部及四肢等处猛砍百余刀。据张某供述,他采取如残忍手段的原因是“不能让他复活”。张某平时喜欢玩网络游戏,里面有很多打打杀杀的游戏人物死后都能复活,而复活一次只需要两元。 1.目前在中国国内,学校当中对死亡问题的分析、讨论相关课程安排几乎为零,系统的死亡教育在国内十分缺乏。一项针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研究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和希望相关的活动”。50%的家长认为“死亡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发展不利”。教师则认为教育应当“适度”或者“顺其自然”。 2.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做调查,于2007年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将该结果与截止至2012年公布的数据做比较,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1.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有必要吗,意义是什么? 2.死亡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如何对孩子开展死亡教育? 1.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认识生与死的关系,促使人们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勇于面对死亡,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 2.通过死亡教育使人能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情绪上降低过度的恐惧与焦虑,能够以健康的方式与心态来表达哀伤,在行为上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能够坦率的讨论与准备死亡的相关议题。 3. 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只是死亡本身的问题,还包含人们对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如何坚强地面对人生,让人们理解死亡,而不是害怕死亡。不能让人们因为害怕死亡而珍惜生命,而是应该让人们对死亡坦然的同时也珍惜生命。 1.从自然科学角度让学生了解人生老病死的规律,解释人死亡的过程,消除学生对死的恐惧。 2.解释生命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价值,让学生珍惜生命,在危急时刻能自救,预防自杀,调节心理危机。 3.对老人进行临终关怀,通过关心照顾老人,懂得要及时表达对家人的爱意,体会生命的尊严。 1.从认知层面认识死亡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张淑美博士曾针对“如何处理儿童对死亡的疑惑”提出“五诫”: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会醒来,以死者安睡的说法来安慰儿童,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是“死”了;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告知其事实,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告而别,一去不返;勿说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神明)为敌人,感到有罪或担心受到惩罚;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易使儿童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到天堂享乐,还是下地狱受苦了?若自己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会下地狱?可能因此被担心、恐惧所扰。 2.由死向生,让学生珍惜生命 (1)可以借助影视、文学作品开展死亡教育:《入殓师》《美丽人生》等影片,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可以帮助儿童认识死亡。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老鼠爷爷的告别信》《出生后的一天又一天》等读物,

文档评论(0)

vr77431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