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pdf

农技服务,2011,28(5):657,706 责任编辑 赵艳梅 责任校对 胡先祥 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王峰 (安徽省颍上县王 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颍上236200) 摘要 介绍了大豆霜霉病的为害症状、病原物特性、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为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提高大豆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供理论 依据 。 关键词 大豆;霜霉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43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1)05—657一O1 大豆霜霉病是 由东北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引起的一 锐角,最末的小枝顶端较尖,每个小枝上着生 1个孢子囊。 种病害。病原物的寄主主要是大豆、野生大豆。为害症状主 ②孢子囊:孢子囊无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单胞,椭圆形,无乳 要是引起种子霉烂、叶片早落或凋萎,引起大豆产量和品质 突。③卵孢子:卵孢子黄褐色,近球形,壁厚,内含 1个卵球。 下降,可减产8%~15.2%。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尤 ④藏卵器:藏卵器不正形,淡黄色。 其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及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 区发生较 2.1.2 病原物特性。高于30cc或低于 10cc不发病,不能形 多,以黑龙江、吉林最为严重。 成孢子 ;卵孢子形成适温 15~20℃;孢子囊形成 的适温是 10 1 大豆霜霉病的为害症状 ~ 25℃。病菌在温湿度适宜、营养充分的条件下,可反复循 大豆霜霉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为害大豆幼苗、叶片、荚 环产生无性分生孢子。遇不 良外界条件时产生有性的卵 和籽粒。最明显的症状是叶背产生霜霉状物。 孢子。 1.1 幼苗 从第 1对真叶基部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 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传播、萌发和再侵染受光照、温 展,呈现淡黄色的大斑块。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灰 白色霉 度、湿度、降雨量以及风、露等的影响。植株暴露,光照的持 状物,即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造成植株 续时间越长,病斑表面产生 的分生孢子越少 ,而且孢子形成 萎缩矮化,叶片凋萎早落,重者早期死亡,轻者很少结荚。 期也越长;反之,光照持续时间短,病斑的面积则大。卵孢子 1.2 成株 发病初期叶片密生圆形或不正规形的黄绿色小 着生于种皮上或种皮内。在寄主根的髓组织、茎、叶柄 中也 斑点,以后渐变成褐色(图1),周围呈深褐色,大小2~3mm, 可形成。 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病健交界明显。叶背的病斑上, 卵孢子发育受 日照的影响,光照强度低于叶片的光补偿 产生灰白色霉状物,后变为灰色或淡紫色。病斑部分除产生 点,卵孢子量则少。卵孢子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充足的空气、 孢子囊外,还能产生卵孢子。病斑可愈合成较大的斑点,引 适宜的水分和温度。将天然病斑组织浸润3~4d后 ,于室内 起叶片早期大量脱落。 15℃培养,可获得大量的卯孢子。贮存 8年的卵孢子仍可萌 发 ,存活率为20%。用糠醛处理某些霜霉病原的卵孢子 ,可 以促进萌发。 2.2 病原物侵染循环 2.2.1 菌源。病菌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叶残体中越冬,为第 2年初次侵染来源。 2.2.2 传播。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

文档评论(0)

39号书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