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使”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考察.pdf
2011年第2期 海外华文教育 No.22011
(总第59期) 0VERSEASCHINESEEDUCAT10N GeneralSerialNo.59
“使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考察
刘燕君
(北京华文学院华文教育处,中国北京 100037)
摘 要:文章依据Talmy(2000)提出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从动力和致使情景的角度对 “使”
字句各个组成部分的语义特性进行了深人的分析 ,寻求其内在的动力因素和相应的语义参项 ,建
立了 “使”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系统,把 “使”字句分为两大类型和两种变化式 ,为从动力的角度进
一 步研究汉语致使句式之间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动力意象图式;致使;事件 ;动力体;对抗体
中图分类号:H1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221-9056(2011)02-0054—12
一 耳l÷
、 J l 口
致使范畴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使”字句…是一种典型的表示 “致使”
语义的句式。 已有的文献对 “使”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三个方面。
一 是对 “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的研究。如,邢福义(1986)从复句角度分析,认为有的 “使”字句
的主语是潜在的,往往不表现为语法主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灵活性。李大忠(1996)对 “大主语
+使+小主语+小谓语”这种格式从意义和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施文志(2OO1)根据 “使”的含义把
“使”字句分为 “派遣、支使”义和 “致使、使得”义两类。袁毓林 (2002)分析了指人名词作主语的
“使”字句所表现出来的文意不足现象及其跟结构省略的关系。郭姝慧(2004)分析了 “使”字句的
成句条件。
二是把 “使”字句与其它相关句法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如,太 田辰夫 (1987)分析了 “使”、“使
得”、“让”的古今变化、地域分布和语义差异。范晓(2000)则深入地比较了 “使”字句与使令句的
差别,尤其注意到各 自的语义和功能特点。胡云晚(2002)对带有兼语的 “使”字句和 “让”字句在语
义、句法结构和语体三个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刘忠华(2005)则指出,“使”字句的句
法、语义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
三是对 “使”字句语法化的研究。如,徐丹(2003)认为 “使”字由动词虚化为介词有两个条件:
一 个是主要动词动作性的削弱,一个是 “使”字句中主语 “自主性”的消失。
除了以上三方面以外,也有对 “使”字句从认知上进行解释的,但一般都是把 “使”字句放人广
义的致使句式中进行研究,缺乏对 “使”字句 自身认知基础的阐释。如,程琪龙(2001a)认为致使概
收稿 日期:2010-05-28
作者简介:刘燕君,男,文学硕士,任职ff-~t,京华文学院华文教育处。
· 54 ·
第2期 刘燕君等:“使”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考察
念语义结构是由空间关系、过程关系和致使关系按不同的方式重合而成的,并探讨了致使结构的认
知域。梁晓波、孙亚(2002)认为致使结构具有认知动觉基础,有着与世界动态事件象似的动因,有
着施力图式的产生可能,也有着心理空间概念合成的内在因素。黄锦章(2004)则探讨了汉语使役
结构存在的形式上的连续性及其紧密度问题。周红 (2005)则沿着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语法结构
的顺序来建构致使范畴。
在以上提到的对致使结构的相关研究中,梁晓波、孙亚 (2002)提出的致使结构拥有认知动觉
基础这一观点值得我们重视。Talmy(2000)正是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解释致使概念的来源,认为致
使概念有着深刻的意象图式基础,并建立了动力意象图式系统(force—dynamicsystem)。虽然该动
力意象图式系统是建立在对物质实体的物理运动中动力的理解基础上的,但 Talmy认为这种意象
图式同样也适合于心理和社会领域,可以用来解释更为复杂的致使语句。
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LF无填料雾化冷却塔在造气循环水中的应用.pdf
- Glif与CAESARII5.2在弹簧选型中的应用.pdf
- GPR在张花高速公路岩溶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pdf
- GSM与WCDMA综合网管融合策略与实现.pdf
- GSM日常网络优化概述.pdf
- GTS1-2型数字探空仪基值测定解读.pdf
- HbA1c诊断和筛查糖尿病的研究进展.pdf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特点分析.pdf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及动态变化的研究.pdf
- HFD2011高规格地产及设计主题活动缤纷亮相.pdf
- “八大创新”及其在推进庆元县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pdf
- “再生·绿色 2011绿色建材与设计论坛”圆满落幕.pdf
- “分享五福”临床研究总结有奖征文启事.pdf
- “创先争优”给力通平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通平高速公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走笔.pdf
- “十一五”彰显辉煌 “十二五”再开新局——来自安徽省宿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报道.pdf
- “十一五”期间滇池水质变化及原因.pdf
- “十二五”建设新阶段长沙城市品牌研究.pdf
- “十二五”期间电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pdf
- “双拥”花开锦州城——锦州市开展“双五”活动推动新时期“双拥”工作.pdf
-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