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平镇概况.doc
宁 平 镇
概况:
1986年至2005年历届镇领导成员
农业
乡镇企业
第三产业
教育卫生
通讯电力
社会治安
商贸业
计划生育
基层组织建设
扶贫推广
精神文明建设
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郸城县顺兴糠醛厂
郸城县豫东面粉有限公司
宁平镇县志初稿
一、概况
宁平镇位于县城中东部、距县城12公里,东临丁村乡,南邻双楼乡,北与汲水、虎岗两乡接壤,西与城郊乡相邻,辖区南北宽9.0公里,东西长9.375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域内有省道S329、S207线,两线纵横交汇于镇政府驻地。该镇原为宁平乡1987年9月撤乡建镇,至2005年共辖26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15个村民组,乡村总户数15658户,全镇总人口7.2万人,有耕地85476亩,1986年至2005年,宁平镇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即若创业,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镇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90年代后,宁平镇已成为郸城县中东部的改革重点镇,亦是周边乡镇物流、人流信息的中心和商集散地。1996年被地委和行署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同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镇。2003年被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至2005年连续4年被评为县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乡镇,2001年至2005年连续一年被评为县统治工作先进乡镇2003年至2005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基层党校”。2001年至2005年连续五年评为市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6年至2005年历届乡镇领导成员:
乡镇党委书记:邢作芳、孙保家、李会亮、张明坤、李西田、 张仁杰
乡镇长:刘洪志、李会亮、邱云来、王西富、赵庆军、李西田、马玉东、吕振龙、付子备
乡镇人大主席:邢作芳、孙保家、李会亮、张明坤、赵子珠、赵国彩、孙玉民
乡镇党委副书记:刘可殿 、张继才、刘美兰(女)邱云来、侯士良、王洪刚、刘加备、赵学平、杨应体
镇纪委书记:张继才、王庆平、刘加备、张义勇、姚广玉、刘海良
副乡镇长:侯士良、展成贤、黄汉杰、王洪纲、王广荣、孙下霞、韩红星、杜云灵、闫士东、王京玉、王广玉、蒋德玉
1986年——2005年宁平镇经济增长情况
二、农业
1、综述:宁平镇是农业大镇,农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1986年以前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主要是麦茬豆、豆茬麦或者收了麦种玉米,经济作物棉花9000亩,烟叶8000亩、粮经比例100:25。1987年至1995年,该镇实施小麦、玉米棉花千万工程(即小麦、玉米、棉花各搞百亩试验田、千亩种子田、万亩丰产田)取得了较好成效。到1995年实现年产优质小麦4800万公斤,优质棉花86万公斤,1989年烟叶面积扩大到15800亩,年产优质烟叶209.5万公斤,居全县乡镇第一位。1995年至2005年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成20个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优质蔬菜1.2万亩,无岺山药5000亩,无籽西瓜8000亩,2003年该镇被省科协认定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家道品生产基地。2000年至2003年,镇政府派出农技人员外出考察香姑生产技术与市场前景。到2003年低,全镇各类香菇生产棚达1000余个,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镇和县种子部门联系推广优质小麦5.6万亩,优质玉米1.5万亩,使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6%,199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3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元到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27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7元。
2、在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农田水利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86年,全镇共有机井628眼,有效、灌溉面积38925亩,1991——1997年,镇政府掀起打井热潮,至1998年共打机井1389眼,有效灌溉面积49878亩,1999年至2003年全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议高潮,2004年,全镇共有机井1720眼,平均50亩地一眼井,有效灌溉面积78850亩,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2005年镇政府引资1000万元,使张集、郑庄、徐楼、竹园四个村实现了地埋管节水灌溉工程。
3、畜牧业迅速发展。1986年,畜牧业以饲养牛、猪、羊、家禽为主,大牲畜年末存栏10820头、生猪存栏8920头、羊9280只、家禽75450只,1994年至2005年镇党委政府实施“六个一”工程,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牲畜冷配技术发展肉牛,建立养殖专业村,以饲养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大户和专业养殖场渐成规模,2005年全镇共有专业养殖场26个,个体养殖大户300户,新规划养殖小区13个,现已投入使用8个,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栏10500头、猪存栏24320头、羊存栏31560只,家禽存栏325809只。
4、农业产业化及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1986年,农业机械以柴油机、水泵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