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doc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
杜 松1, 2, 刘美凤3(1. 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240; 2.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40; 3.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广东广州 510640)
中药产品在我国药品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草药经过提取后, 可以降低服用剂量, 方便患者。所以除了部分传统中成药仍以药材粉末入药外, 目前大多数中药制剂产品是将药材进行提取, 得到浸膏或干燥提取物后再加工而成的。但中药提取物粉末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常遇到提取物粉末吸湿、结块进而发黏, 以及浸膏喷雾干燥时容易粘壁等问题, 这已成为困扰整个中药行业的难题。??? ??? 与成分单一、理化性质明确的化学药相比, 中药提取物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理化性质研究较为薄弱。尽管早期曾有人研究了中药粉末及提取物的粉体压缩性质, 近来也有人对提取物进行改性技术研究 , 但总体上对于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方面, 直观描述等感性认识较多, 理论上的总结分析较少。如何借鉴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 对中药提取物的常见问题进行机制分析, 科学地指导研究和生产实践, 已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
??? 本文将总结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 对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阐释, 期望能抛砖引玉, 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物理状态
1.1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 糖类(碳水化合物) 作为植物中的一次代谢产物, 是药材中最主要的一类化学成分, 这类成分包括单糖、低聚糖类和多糖。该类成分在一般的中药提取物中量最多。中药的各种药效成分基本上来源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可分为水溶性(极性) 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前者包括有机酸、各种糖苷类成分; 而后者包括生物碱、香豆素、各种苷元类成分等。
???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水或乙醇2水混合溶剂来提取药材, 对于糖类成分, 单糖、低聚糖等小分子糖类可以被这些溶剂充分提取出来; 而多糖一般溶于水和低浓度乙醇, 在超过80% 的乙醇中基本不会被提取出来。对于有效成分, 水溶性成分可被水和低浓度乙醇提取, 脂溶性成分一般可被高浓度乙醇提取。
1.2 提取物的物理状态: 通常情况下, 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较单一物质不易产生结晶; 同时很多中药提取物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 迅速干燥过程也很难结晶; 另外淀粉等多糖类高分子物质也是属于非晶体, 所以中药提取物粉末一般是无定形状态。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和无定形的存在状态决定了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
2 中药提取物吸湿性机制分析??? 中药提取物通常较易吸湿, 导致粉末流动性下降、结块、发黏, 甚至液化, 影响了中药产品的生产和保存。根据粉体相关理论, 发生黏附和凝聚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分在粉末之间形成液体桥等作用造成的。因此避免提取物的吸湿, 是中药生产中关键的一点, 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尝试了优选辅料、薄膜包衣、外包装材料等多种防潮手段, 对克服中药提取物及制剂的吸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 对于中药提取物吸湿的产生机制, 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已有的一些理论解释也难令人信服, 导致在中药的生产和研究中仍有很多盲目性。
2.1 多糖吸湿说: 目前一般认为中药提取物中淀粉等多糖成分的存在, 是导致提取物易于吸湿的主要原因。一个支持的佐证是经过大孔树脂吸附工艺精制的中药提取物, 由于除去了多糖, 其吸湿性大为降低。但令人困惑的是, 中药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乙醇沉淀工艺同样也除去了多糖, 但得到提取物的吸湿性反而比未醇沉的提取物更强。另外, 采用高浓度乙醇提取, 通常药材中的多糖不会被提取出来, 但提取物的吸湿性也很强, 这都是用多糖吸湿原理所无法解释的。
2.2 小分子糖吸湿说: 2000 年香港学者发表的中药提取物中糖类成分与吸湿性关系的论文 , 为中药吸湿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该实验以80% 乙醇对13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再次提取, 各提取物被分成可溶于乙醇的上清液(低分子糖)和不溶于乙醇的沉淀(多糖) 两部分, 并测定了各部分糖的量。同时又测定了这13 种中药提取物在不同湿度下吸湿增重曲线, 以BET、GAB 两种等湿吸附模型处理数据, 得到了各湿度下代表吸湿的参数(W m) 值, 再分别与各提取物中多糖和小分子糖量进行线性拟和, 结果发现W m 与小分子糖量有很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 , 而与多糖的量基本没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因此得出结论: 中药吸湿的主要原因是小分子糖, 而不是多糖。
??? 如果以小分子糖作为吸湿主要原因, 恰好可以解释“多糖吸湿说”不能解释的部分。对于水提醇沉工艺或高浓度乙醇提取得到的中药提取物, 由于并没有除去真正的吸湿成分小分子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