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pdfVIP

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pdf

5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5年第 1期 · 会 议 · “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 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8月 11日至 13日,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 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 “汉晋时期国 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召开。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杜常顺院 长主持开幕式,崔巍副校长致欢迎辞。来 自中国 (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及 日 本的30多名汉晋历史研究者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汉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国家与社会均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制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演化;边疆各游牧 民族异常活跃,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民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融合;各种社会势 力不断交锋、分合,汉代形成豪族,魏晋时出现士族门阀;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与社 会的矛盾冲突,导致统一国家在东汉末走向分裂。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互动与整合是 贯穿这一系列变化的动因和主线。会议主办方旨在通过举办此次会议 ,深入探讨汉晋 时期 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形态、互动关系,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质以及 中国历 史发展的整体面貌,推动汉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 “汉晋时期社会结构、国家制度 的沿革”、 “汉晋时期 国家与社会 的冲突、互动与整 合”、 “汉晋时期的内地、边疆与民族”、 “出土资料所反映的汉晋国家与社会”四个 主题 ,展开了深入的广泛的讨论。 河南大学 《史学月刊》编辑部李振宏 《关于在秦汉史研究中引入 “国家与社会” 分析框架的思考》从理论层面论述以 “国家” “社会”两分法来看待秦汉社会是一个 新的研究角度,认为这一研究也将使中国古代皇权、国家与社会力量的相容性一面凸 现出来。重庆三峡学院李禹阶、廖小波 《西汉前期国家政治思想再论——兼论儒学 在汉初政治思想构建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将黄老无为思想作为汉初主导政治思想 的看法失之片面,自刘邦起就采用援法人儒的儒家思想作为新国家的政治思想基础, 并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儒学与黄老学说是汉初政治思想的两大支撑点。青海 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健胜 《先秦秦汉 “无为”观变迁研究》从观念与 自然、政治的 “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59 复杂关系,论述了先秦秦汉 “无为”观的变迁,认为秦汉时期的 “无为”观常为治 术化体现,诸家的阐释往往与其政治主张相关。 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 《“以中人为制”——汉晋政治文化演进背景下的郑玄礼 学》认为,东汉大经学家郑玄礼学的教化理论核心主要包括: “太平乃治礼作乐” “王者未制礼乐 ,恒用先王之礼乐” “礼 ‘以中人为制”’。郑玄这一理论弥补了儒家 教化理论的薄弱环节,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 《汉唐历史背 景下的庆氏礼学》对前人较少论述的庆氏礼学在汉唐时期的发展流变做了细致梳理。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黎明钊 《秦县掾吏之任用:迁陵吏曹的探讨》对新出里耶 秦简所反映的吏曹问题进行考察,认为秦代主管吏曹的 “主吏”就是汉代的功曹, 汉代仍设 “主吏”,和 “功曹”并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振红 《汉魏时期 的位秩体系与官僚政治社会构造》力图探索官僚制的形成发展机理,指出禄秩系统 是依托战国时所构建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建立起来的,魏晋时又依托这一系统发展 出官品制。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阿部幸信 《周秦汉的君臣秩序》讨论长时段的统治 结构问题,认为周秦汉基本 同构,王权仅与臣下个人建立统属关系,这在祭祀方面表 现得最为明显,王权对臣下所统领的共同体内部则无法进行支配,这种情况在魏晋以 后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戴卫红 《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制的变化》通 过 《搜神记》中的亭怪故事,论述了这一时期各种性质亭的废立情况。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东洋史学科任仲蝣 《秦汉时期的不道罪再探讨》认为, “不道 罪”始出现于文帝时,武帝时大增,东汉时减少,属于 “令”而非 “律 ”。 “不道 罪”按罪行轻重分 “大逆不道”、 “不道”、 “大不敬”、 “不敬”四个等级。汉代对 “不道罪”的判决很随意。韩国忠北大学东洋史学系林炳德 《秦汉律和法家思想》认 为,秦及汉初律与后代律相比最

文档评论(0)

t9s25ccv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