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pdf

V01.30No.7 Yue 东岳论丛Jul.,2009 2009年7月(930彩第7期) (DongTribune) 柿语堂的巾国文化艰 王兆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20) [摘要]中西文化一直是近现代国人备感困惑和焦虑的一个难题,尤其在整体向西方看齐的文化格局中,如 何评价中国文化就变得异常困难。与许多激进的文化先驱一样,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开始走过了一个相当“西化” 的道路;但不同的是,他中年后开始转身,更多地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美好。到老年他的这一倾向更为明显。不 过,林语堂不是一元论者,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动态观照中,以多元互补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精神,尤其将中国文化 精神提纯为“生活的艺术”,并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融通、创造和健康的新文化。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生活的艺术;互补融通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7—0079—08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近现代以来矛盾与困惑的焦点,而对有着中西文化双重背景的人来说 更是如此。林语堂是个典型例子,人们对他的评价尤其是对他的“中国文化观”褒贬不一、大相径庭。郭沫若 曾表示,林语堂“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雅,东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围文,摭 拾一些皮毛来,在那里东骗骗西骗骗”。“我们仿佛又看见了一位穿西装、吃大菜、在中国用英文讲演的摩卺 辜鸿铭而已。”④但在更多人心中,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有人说:“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林语 堂)一身,我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就会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 礼、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时的人文主义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 机敏,优美雍容,而且由于顾到大体,所以在估评局部事物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绘他的形容词是:有教 养。他是最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一位有教养的人的典型。”㈤作为一个长期浸润于西风美雨的中国作家 和文化人,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 题如何理解?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林语堂对中国文化寄予怎样的厚望?其独特性何在?这些问题至今 尚缺乏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一、由贬损到褒扬 像许多中国近现代作家一样,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充满复杂性和变动性。就是 在同一时期、阶段甚至在同~作品中,也可见这种不稳定性和变数。不过,总体而言,由贬损到褒扬是林语堂 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在:早期他往往以激进与偏向否定中国文化,而中晚期他对中国文化则 多有肯定、欣赏和眷顾之情。 早在1925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持有完全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且言辞激烈、情绪激愤、感情憎恶。他在 《萨天师语录》中说:“中国的文明确是世界第一——以年数而论。因为这种的民族,非四千年的文明,四千年 的读经,识字,住矮小的房屋,听微小的声音,不容易得此结果。你不看见他们多么稳重,多么识时务,多么驯 养。由野狼变到家狗,四千年已友快了。你不看见他们多么中庸,多么驯服,多么小心,他们的心真小了。因 为我曾经看见文明(离开自然)的人,但是不曾看见这样文明的人。他们不但已由自然进入文明,他们并且已 经由文明进入他们自造的鸽子笼。这一方一方固封的鸽子笼,他们叫做‘家庭’。”“中国文化的特长的确不 [作者简介]王兆胜(1963一),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文学博士。 ①郭沫若:《啼笑皆是》,《郭沫若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02、400页。 斟美]安德生:《林语堂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编目·前言》,见林太乙的《林语堂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第 285—286页。 79

文档评论(0)

cangpu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