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戴望舒的_寻梦_意识,寻梦者戴望舒,寻梦者戴望舒答案,戴望舒寻梦者朗诵,戴望舒的诗,戴望舒的雨巷原文,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的雨巷,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我的记忆戴望舒
( )
第 22 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2
V o l
第 2 期 Journal of H ubei N o rm al U n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 o. 2, 2002
浅论戴望舒的“寻梦”意识
屈一锋
( 中南民族学院 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
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 自己与表现 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
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
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关键词〕 戴望舒; 梦; 寻梦; 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207 2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02)
I A
( )
以雨巷诗人”闻名于我国诗坛的戴望舒 1905—1950 , 原名梦欧, 浙江杭州人。1923 年入上海大
学学习, 后转震旦大学学法文, 与此同时, 开始文学创作。1937 年出版《望舒诗稿》; 1929 年出版《我的
记忆》; 1934 年出版《望舒草》; 他的最后一本诗集是 1948 年出版的《灾难的岁月》。龙泉明先生认为,
中国新诗经过草创、奠基、拓展和普及深化四个阶段, 是以郭沫若、戴望舒、艾青作为代表的三次整合
过程。戴望舒作为新诗拓展时期的代表诗人, 其诗歌创作是继郭沫若之后对中国新诗进行第二次整合
〔1〕
的界碑 。因为, “从诗歌的总体倾向看他经历了从逃避现实到回归现实, 从消极对待人生到积极参与
人生, 从人性的软弱到人格的坚强, 从诗风的萎靡到诗风的雄强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具有时代的典
型性, 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有良心诗人的共同特征。”而戴望舒艺术创作最显著的
特征是“比较早地注意诗歌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 所以“我们说戴望舒是二三十年代新诗的最高综
〔1〕
合者” 。据苏汶在《望舒草 ·序》中所说, “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底潜意识, 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
魂, 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其中, 梦幻的意象成为戴望舒朦胧诗歌的主要形式。本文拟从
“梦”的意象出发, 探讨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寻梦意识。
一、诗中的“梦幻”意象
人都会做梦, 梦中的世界是离奇的神秘的, 但无论梦怎样变化, 梦的来源依据是现实生活。可以说
梦是现实生活的影子,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却可以以一种形式或者另一种形式得到
某种释放或满足。梦, 实际上就是一种幻觉。弗洛伊德在《梦的理论》中说, “做梦时诸因素的结合是以
一种无害的幻觉似的经历表现出来的。”做诗与做梦, 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除了“表现幻觉”外, 还有
着共同的“表现想象”。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说: “想象是做梦和作诗逼真共同需要的一种心理功
能”。鲁迅在《诗歌之敌》中称《理想国》“也还是部诗人的梦书”, 并说: “昔之诗人, 本为梦者。”苏珊 ·朗
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解答“诗创造了什么”这个问题时, 回答道: “诗人创造的是一种幻象。”歌德在
《诗与真》中说: “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 产生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我认为, 这个
“更高更真实的假象”一定与自我的潜意识有关。
梦, 一直与文人、诗人有着不解之缘,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李白的《梦
〔收稿 日期〕 2001—11—16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