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表达高铁情——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pdfVIP

用理性表达高铁情——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理性表达高铁情——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pdf

of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2014年第10期JoumalYuxi№rmaI vo|.30N。10ocl2014 university [文学] 用理性表达高铁情 ——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 王芳芳1’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2.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名古屋455—0015) [关键词]《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理性;高铁;感情 [摘 要]作家戴荣里先生,集建设者、亲历者和观察者于一身,被誉为“铁路作家佼佼者”,其作品 《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从认识论的高度,以详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充分论证了中国 高铁其事、其人、其功,用理性的笔触,表达了对高铁的深挚之情。 [作者简介]王芳芳,博士,研究方向:哲学。 “感性之所思在直观,知性之所思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①,上述论断被现代 学者认为是康德哲学中认识论之纲领。《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的作者戴荣里先生,集建设者、 亲历者和观察者于一身,被誉为“铁路作家佼佼者”,在书中从认识论的高度,用理性的笔触,表达了他对高 铁的深挚之情。 中国高铁诞生于2008年,随着其家族成员的不断壮大,目前它以过万里的总运营里程在世界上独占 鳌头。正如《最完美的抵达》作者所言:“高铁给旅客的或许是思乡的情怀、对情人的依恋、对工作的忠诚、 对未来的憧憬、对风景的欣赏、对民俗小吃的向往。”②结合了速度和便捷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以它 独特的风姿,悄然间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 关于书评的写作,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有过极为精到的论述,那就是“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 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 失”③。清儒朱一新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作者著一书“必有一书之精神面目”④。而笔者敢于对《最完美 的抵达》一书置喙,原因无它,乃在于对此书主题的浓烈兴趣和对作者思想的追随。还记得2010年5月因 急着赴广州面试,催生了笔者首次高铁之旅,乘坐之后的舒适感和快捷很快让笔者对高铁有了好感。时隔 4年,笔者有幸阅读这本以中国高铁建设和整体发展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心情颇为激动。掩卷遐思,作者 援引资料之详实、论证之充分,形式之新颖,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笔者。本着“了解之同情”的原则,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6 ②戴荣里.最完美的抵达[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145. ③陈寅恪.金明绾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7. ④罗志田.建立史学书评的学术规范[J].近代史研究,1999(1):23. 32 万方数据 王芳芳:用理性表达高铁情——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之梦》 笔者力图通过对此书的粗浅评说,再现此书的“精神面目”,给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高铁的阅读之窗。 一、高铁其事 作者开篇从历时性的视野出发,以梦想与技术的结合为切人点,从轮子的出现到汽车的发明,再到飞 机与轮船的制造,在此基础上,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移动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也概要阐述了中国铁路 的诞生历程,这些都为后人研究中国高铁的由来提供了资料上的借鉴。近日,一组名为“一千年后的中学 课本”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组照片设想的是1000年以后的人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可能看到的 当今社会痕迹:微博——考古学家初步判断微博是古代人用来装饭的器皿,因为史书记载古代人吃完饭后 都要刷微博;电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干嘛的,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东西存储的数据判断应该是古代 人学习交配知识的工具;手机——出土于2814年,古代人比较原始的通讯工具,类似于现在的脑电波传播 技术;万里长城——古代用来防御敌人的建筑,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防御的原理是当敌人进 攻时不卖票给敌人,这样敌人就无法通过,不战而胜;熊猫——只知道是古代的一种动物,不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