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教育方法复习 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 教育方法复习 资料.doc

《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学”是求知之源,要求学生“博学”、“多闻”、“敏而好学”,以求获得丰富的知识。“学”是“思”之基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由学而思,由思而学,“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二)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在学生欲懂而不甚懂,欲讲而讲不出时,进行启发诱导。)孔子认为,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一)善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喻”即善于诱导之意。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求得之,不必由教师代替。现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即源于此。(启发性原则) (二)及时施教——教师要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使学生适时而学。“当其可自谓时” (三)循序渐进——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不能超越。“不陵节而施之孙” (四)长善救失——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失则多)、片面专精(失则寡)、浮躁轻心(失则易)、畏难不前(失去则止)。 (五)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促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颜之推(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 颜之推把自己亲身见闻及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并提出了“勤、博、眼、实”的主张。 “勤”——勤勉于学(《颜氏家训》的核心) “博”——博学,要“根寻本源” “眼”——眼见为实,反对轻信盲从,道听途说 “实”——实学,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人才 四、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提倡尊师重教,提出了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一)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学业的长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习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 (二)博学求精——“读书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三)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自树立,不因循”,“不与世沉浮”。 五、朱熹(南宋) (一)“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朱熹认为,小学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育要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三)朱熹将《论语》中的“君子博学过文”、“博学而笃志”和《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把教育活动分成五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朱熹继承了孔子和《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即“激疑”。要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然后要启发及时。 (五)教育方法 1、循序渐进——学习要有计划,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先慢后快,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 2、学思结合——要熟读而精思。 3、温故知新——“人师”的前提。 六、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教育思想家,继承了儒家重教的传统) (一)知行并进——发展了儒家的“学、问、思、辨、行”的教学传统,把之看成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二)学思相资——学习可以促进思考,而思考又有助于学习,相辅相成。 (三)因材施教——引导其长处,矫正其短处。[类似长善救失] (四)积渐不息——学习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不间断过程,要注重不断的积累。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教育方法的发展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涵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认为教师在“教学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 (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 提出“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