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位论文质量关。顾海兵咖则对现行的“博导遴选”制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依据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求,
应逐步淡化所谓的博导,使博导不再成为教授中的一个层次。
总之,提高中医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中医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创新能力、过程管理和导师队伍是
实现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抓住关键因素,常抓不懈,共同努力,中医博士生教育未来的前景一定会
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文修.培养创新能力是博士生教育的灵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10.
2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21.
3张憨,范柳萍,周艳,等.试论具有创新能力的博士生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2003,2(2):89.
4孙忻.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1999,(24):6.
5江森.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N].光明13报,2002—06-20.
6阂捷.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卢铁城提议博士生培养过程应实现两次淘汰【N】.中国青年报,2003—09—08.
7刘桔,林梦泉,侯富民,等.从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0,(2):30.
8顾海兵.质疑“博导遴选”制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4):101.
古代医德教育内核对医学大学生的影响
湖北中医药大学 周伟
【摘要】我国历代医学家从事医疗实践活动时,对医德的论述很多。治病救人是古代医德的核心内
核;视人犹己,胆大心细是医德的重要内核;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是加强医德修养的重要内核;勤奋
学习,精究医术是完善医德的必由内核;古为今用,开拓进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医德中心内核。
因此古代医德教育内核对医学大学生的影响极大。对论述散于医家他们的著作中,是祖国医学遗产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今医学声恪守医德规范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治病救人是古代医德的核心内核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
授,是谓得道”,认为医学技术是包会的,不员为人民服务的人勿教他,不是有志于医学的人切勿传
授给他,这样才能保持医学的优良好传统,才符合医学的道德。
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将医学技术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
和“爱人”联系起来,作为医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空子伦理
思想的核心。历代对“仁”的理解很多,有“至善”、“仁者爱人“、“兼爱”等。如果抽去阶级的局
限性,有近似现代所说的“全心全意”的含义。
76
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对医德基本思想的论述较为全名。他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
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因医者之恒隋,殆非仁术也。
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
均是活人”。指出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生应该居于不分贫富贵贱、济世活人的思想。因而许多
医学家将“济世活人”作为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更好地为百姓解除疾苦。
2视人犹己,胆大心细是医德的重要内核
要相正确地诊治疾病,特别是只来哦疑难杂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有良好的医疗作风、高
超的医疗水平和端正的服务态度。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
到之处”。所谓“笃于情”,就是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本末根由,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只来
哦才能准确无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医生治病的医疗作风和服务态度作了全面的论述。孙氏在《千金要方》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救
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J睑,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
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又日:“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
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
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误俊快,邀射名誉”。
他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普同一等”的态度,不得因病人的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