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6李贺诗二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VIP

高中语文 6李贺诗二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6李贺诗二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6李贺诗二首 学案——《李凭箜篌吟》与《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感受。 2、了解李贺的诗歌风格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感受。 【学习难点】 进行个性化诗歌解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李凭箜篌吟》 一、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著有《昌谷集》。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代表诗人。存诗240首左右。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诗歌的中心内容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诗歌鉴赏 (一)解题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而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思考问题: ① 诗中写了什么? 明确: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 ② 诗中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动有静,可感可想象联想。 ③ 诗中所写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的赞美。 (二)内容赏析 1、练笔——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将诗作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范例: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第二课时 《雁门太守行》 一、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仅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二、鉴赏诗歌 1、这首诗写了什么意象? 明确:前四句着重写日落前的景;后四句写兵临易水、友军的援助,黑云 甲光 角声 塞上燕脂 红旗,霜鼓 玉龙等。 2、这些意象寄寓诗人什么情感? 提示: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他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要抓住意象理解的心胸气魄,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明确: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 3、艺术手法鉴赏 明确:(1)首句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在此,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