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届高三二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 (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 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材重点 角度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考查商业“发展”的表现和“迟滞”原因,侧重于对未能向工业文明演进原因的认识 (2)对古代商业概貌、特点、明清商帮、“重农抑商”、“海禁”、“矿禁”、资本主义萌芽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常出现,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高考例析 (2011·高考海南卷)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对外贸易。 尝试命题2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解析:选D。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出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说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从文明史观看资本主义萌芽 古老的中国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这种新生产力远没有达到瓦解自 关注新史观,学会知识迁移 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的程度,从该文明史观的视角可对本讲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考查。 高考例析 (2011·高考江苏卷)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答案】 C 尝试命题3 中国明清时期就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未直接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 A.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 B.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 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 D.“重农”比不过“重商”观念 解析:选A。中国古代盛行“重农抑商”思想,阻滞了中国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向工业文明社会的直接过渡,这一切源于中国固有的文明现象——农耕文明,故A项正确。 尝试命题4 乾隆南巡扬州,得知徽商资产多达5000万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最富时存银也不过七八千万两,发出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慨。徽商团体的出现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雇佣关系发达 D.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 解析:选B。切记要史论结合思考问题,材料体现不出任何雇佣剥削的生产关系信息,故排除A、C、D三项,答案为B。 【史料★文本】 材料1:对于努力耕作者①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②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题趋向 材料2:③“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④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⑤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