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杂文二篇》教学设计 长春版.docVIP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杂文二篇》教学设计 长春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杂文二篇》教学设计 长春版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 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3.质疑(质疑条写上学号后交语文课代表)。 四、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1.回忆《论雷峰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提示出文章的主旨。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2.介绍学生质疑(分整体、段落、词句三个层次介绍),注意肯定同学的积极思考。提示: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年代,要细细咀嚼有关词句。 (二)阅读理解 1.朗读正音。 2.阅读思考(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      具体表现          结果 对“最先”怕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  社会“不容易有改革”         “不为福先”(怕出头)  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  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  敌人“如入无人之境”         中途放弃(缺韧性)    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三)读读议议,扣住具体语句深入体会(解答学生质疑) 第一小节 “为”:做、争取;“耻”:以……为耻(文言用法)最后一句转入正题,表示要发表议论。而“不幸”则表明了文章的批判态度。 第二小节 “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这里提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第三小节 “这种竞争……又作别论”,批判了斤斤计较的民族劣根性,是鲁迅先生的顺手一击。“偶有……”,强调国民缺乏“不耻最后”的奋斗精神,“大概是”讽刺嗤笑“不耻最后”的那些所谓聪明人。 第四小节(这小节比较难,读得细些)“叛徒”特指反叛社会现实的志士。“所以”表明结果,也可以说是恶果,原因就在于某些中国人缺少“不耻最后”的韧劲,请学生用实例来充实文中的这组排比。“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自知之明”实为怒其不争,对自身弱点麻木不仁。 第五小节 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中心论点,不超过二十个字:具有“不耻最后”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四)作业 1.听写 即使不能有胜利的闯将,也应该有失败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决的胜仗,也应该有韧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军,也应该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杀身成仁的志士,也应不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因为绝望的抗争总胜于卑怯的苟活,战败的悲歌总胜于等死的哀哭。 2.给课文标题加上几个字,反映作者的观点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 《我读〈最先与最后〉》。 - 3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