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讷言敏行,讷言敏行的意思,敬谢不敏,李讷,一傅众咻,阎锡山,敏行,牛溲马勃,讷言,曾参杀人
“讷言敏行” 君子修为
冯立鳌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3日 ? 05 版)
孔子见老子。 资料图片
????在注重德性标格的中华文化中,孔子和老子虽有大相异趣的人生观、处世观,但却共同持有“讷言”的主张。“讷言”成了两位大师思想理念的一个交汇点,灌注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孔子“讷言而敏行”的理念更是流传千年,引导了中华民族的心性塑定。
?
1.“讷言”以寡失
?
????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孔子着眼于人格塑造,提出“有言者不必有德”,并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是说,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德性,人格的实现在行不在言。他据此提出:“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讱、讷,均为言语迟钝之意。“讷言”,就是主张言语要迟钝、简约,说话越少越好。据说孔子在家乡行走,就常常是这般恭顺温和、不善言辞的“讷言”形貌。
?
????为什么要“讷言”呢?因为孔子发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同时,“以约失之者鲜矣”。一味逞口舌之利常招人讨厌,而约束自己、言语简约的人普遍行为合规、过失较少。既然放言易、力行难,人格塑造的重点又不在言,孔子自然要提倡“讷言”。
?
????《诗·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这是强调慎言以避免失言。孔子门徒南容对这几行诗句极感兴趣,反复诵读,孔子以此认为南容大可造就,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可见孔子对“讷言”的看重以及他倡导“讷言”的原因。
?
????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说话多常会陷入困境,不如守静勿言,做到“大辩若讷”,这与孔子的认识极为相近。
?
2.“讷言”以成信
?
????孔子提出“讷言”,同时也有成就信用的道德考量。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个人言语过多,就会有不能兑现之言,反而丧失了信用,是“巧言乱德”或自取耻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诚信,还是少说话、不空言为好。
?
????孔子曾对学生说:“予欲无言”,表示他准备不再说话了。老师不说话怎么教育学生呢?孔子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什么话都不说,但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没有紊乱和差失,这才是一种高度的诚信品格。孔子一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甘美悦人之言,喜狎悦人之色,很少出于仁德之人。相反,“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是接近德性的正道。
?
????“轻诺必寡信”,这是老子的主张。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他认为巧辩和饰美伤害言语的真实和诚信,这与孔子的理念异曲同工。
?
3.“讷言”以多思
?
????孔子的“讷言”也体现着主体的谦逊、勤学和深思,他把“讷言”视作智识积累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孔子平时处事“温良恭俭让”,这种谦逊恭让就包含多闻以求学思之意。他曾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主张遇事多听多看,保留疑问,弄清问题,再将有把握的部分说出来,“讷言”在此是多思多问的环节。孔子曾自豪于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其中的“默识”,即是遇事“不言而存诸心”或“不言而心解”之意,体现为勤学多思的过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他认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和思考最为紧迫,而言语表达则在其后。孔子坚持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以此解决疑问,提升智识,这样才能具备更多说话的资格。
?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机灵敏锐,长于言谈,颜回木讷如愚,好学善思,所谓“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当着子贡的面评价说,你子贡的确是赶不上颜回。在孔子看来,讷言多思自然优于善言少思。
?
????老子也从人智识高低的角度论“讷言”,他把“讷言”直接视为智慧的体现,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为深沉的智慧与高谈阔论的口才不会同时具备,因而主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实是主张以不言和愚钝而免于流俗,坚守自己内在的智识,所谓大智若愚是也。
?
4.“讷言”求时中
?
????孔子的“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说话,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话还是要说的,但不能随便地说出来。他提出:“讷言”必须讲求“时”和“中”。
?
????孔子欣赏公叔文子“时然后言”的说话风格,即看准时机,在该说的时候才说,在该说的时候就说。他提到如下情况:“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在不该说的时候却说,就是失言,关键是要靠智识认准说话的时机与对象。孔子还提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到就抢
文档评论(0)